中國古代建筑民族不同歷史時期變化

無論個體建筑還是群體建筑,古代建筑都是一個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諸條件綜合的產(chǎn)物,是自然科學(xué)與人文科學(xué)的完美結(jié)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遠遠超出了其作為建筑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建筑本身體現(xiàn)著一種文化,具有明確的文化內(nèi)涵。我國保留著豐富的古建筑遺跡,它們是燦爛的中華古代文化藝術(shù)中最具獨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國古文化、古文明的標(biāo)志和象征,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按歷史時間可以將中國古代建筑劃分為六個時期:商周到春秋戰(zhàn)國,秦漢到三國,晉魏六朝,隋唐到五代,宋遼到金元,明清兩朝。

中國古代建筑民族不同歷史時期變化  第1張

北京故宮舊照片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位于北京市中心區(qū),占地七十二萬平方米,有房屋九千九百余間,建筑面積約十五萬平方米,周圍環(huán)有高十多米的宮墻和寬五十二米的護城河,連同其他的建筑物形成了一組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精美,布局嚴(yán)謹(jǐn),色彩輝煌的完整的古建筑群,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獨特的風(fēng)格,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宮殿和古建筑群,也是馳名世界的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故宮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此后因雷火、地震,屢有部分建筑毀壞,又屢加重建。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以乾清門廣場為界,按照“前朝后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fā)號施令、象征政權(quán)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左右輔以及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的場所。乾清門以北的內(nèi)廷部分,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后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太和門兩側(cè)的文華殿、武英殿相呼應(yīng)。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yǎng)殿,其后即為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于防御的需要,這些宮殿筑的外圍筑有高達10米的宮墻,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

中國古代建筑民族不同歷史時期變化

天安門位于北京市中心,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清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改為天安門。門外有金水河,五座漢白玉石橋橫跨河上。橋外東西各有華表一座。過去,封建帝王每逢重大慶典,在此舉行“頒詔”儀式。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天安門成為新中國的象征。

正陽門位于北京城貫穿全城的中軸線上,位于南面正中位置,亦稱前門?,F(xiàn)存城樓、箭樓。

中國古代建筑民族不同歷史時期變化  第2張

午門位于北京市天安門以北,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南門,又名五鳳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一四二О年),清順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重建。城臺上是一座九間重檐廡殿頂?shù)拈T樓,左右有重檐方亭四座。殿亭巍峨,廊廡相聯(lián),十分雄偉壯麗。據(jù)載,樓上置有鐘、鼓。凡皇帝上殿處理朝事,就鳴鐘擊鼓,通知百官。等候在午門外的大臣們,文武官由左門入,宗室由右門入。如皇帝出宮,樓上鳴鐘;祭享太廟,樓上擊鼓。若軍隊征討凱旋獻俘,皇帝上午門城樓舉行受俘儀式。

中國古代建筑民族不同歷史時期變化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故宮三大殿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今名。現(xiàn)存建筑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建在高約2米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圍繞石欄,有云龍云鳳望柱1488根,前后各有3座石階,中間石階以巨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面闊11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高35.05米,寬約63米,面積2377平方米。殿內(nèi)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太和殿紅墻黃瓦,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全國最大的木構(gòu)殿宇。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登極、宣布即位詔書,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jié)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及賜宴。

中和殿建于永樂18年,初名華蓋殿,是一座亭子式方殿,方攢尖頂,石雕欄桿及御道上,刻有極其精美的龍和云的浮雕形象。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xí)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始建于永樂18年,全木結(jié)構(gòu),現(xiàn)大體上仍是明代建筑物的原物?!叭蟮睢痹O(shè)在同一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形成一個整體,與兩旁對稱排列的低矮的廊廡對比,更顯出其高大壯觀。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中國古代建筑民族不同歷史時期變化  第3張

中國古代建筑民族不同歷史時期變化

祁年殿是天壇的主要建筑,是皇帝祈禱五谷豐登的場所。三層高大的白石臺基上,矗立著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這就是國內(nèi)外聞名的祈年殿。初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一四二О年),原為長方形大殿,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公元一五四五年),改為三層圓形大殿,三重檐上的琉璃瓦分為上青、中黃、下綠。清乾隆十七年(公元一七五二年),改為一色深藍琉璃瓦,象征藍天,每圈瓦層層縮小,呈放射形,上冠銅制鎏金大圓寶頂,外形壯觀,色彩絢麗。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被雷火所焚,次年按原樣重建。 祈年殿高三十八米,直徑三十米。殿內(nèi)四根“龍井柱”代表一年四季,中層十二根柱子象征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表示十二個時辰,內(nèi)外檐柱加起來共二十四根,象征二十四個節(jié)氣。色調(diào)莊嚴(yán),結(jié)構(gòu)巧妙,端莊華貴,氣派雄偉,是我國古典建筑珍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