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千變?nèi)f化的形式中,始終找得到幾種基本形態(tài)的影子。雖不能用“一以貫之”來總結(jié),但東方建筑的確有其營造規(guī)律。
我們立于一座古建筑前,不論其大小面積,我們都可以第一時間判斷出這個建筑該分為什么類形,這就是東方基因中攜帶的密碼:
-殿堂-
殿和堂兩個詞在漢代以前是可以通用的,后有了等級區(qū)別。
“殿”原意是建筑后部向上高起的部分,“堂”原意是建筑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
之后殿的名稱逐漸被宮室、廟宇等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所專用。
屋頂樣式多為廡殿頂和歇山頂,空間和構(gòu)件尺度較大。殿必須有正脊和正吻,即所謂的“無吻不為殿”。
如故宮太和殿,恭王府銀安殿和北海大慈真如寶殿。雖大殿功能各有不同,但都是建筑群中的中心建筑。
堂是指衙署、宅院、宗祠和園林中的主要建筑,但宮室和廟宇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
堂的規(guī)模較小,構(gòu)造做法和裝飾相對簡單,還會出現(xiàn)地方特色,如慈縣親民堂。
-樓閣-
兩層及以上的多層建筑。
“樓”早期原意是重屋,“閣”原意是帶有平座層(是指暗層,用于登高眺望)和腰檐的建筑,現(xiàn)已不區(qū)分。
樓閣在古代有多種用途,如聊城光岳樓為鼓樓、漢中望江樓為高臺上的風(fēng)景游覽建筑。
樓閣分布在城市中,也多如四川閬中華光樓、沈陽故宮鳳凰樓等,在古城皇宮建筑群中作為地標(biāo)存在。
-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jīng)、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
按材料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外觀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
樓閣式塔有湖州飛英塔、蘇州云巖寺塔等,通俗理解為將塔按照閣樓樣式進行修建,即上出平座與屋檐。
密檐塔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千尋塔等,字面意思理解為“密集的屋檐”。密檐式塔為中國佛塔主要類型之一,多為磚石結(jié)構(gòu)。
單層塔,即外觀層數(shù)為一,不向上疊加。此類塔多為古塔,是較早的古塔樣式,有山西五臺山祖師塔等。
喇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稱“白塔”,覆缽式,是藏傳佛教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與印度窣堵坡相近。北京北海白塔、北京妙應(yīng)寺白塔等等均為代表。
金剛寶座塔,佛教密宗的佛塔建筑形式,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即為典型代表。
-臺、壇-
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如章華臺和銅雀臺。
規(guī)模較大、較高者稱為壇,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
如北京城內(nèi)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
-亭-
四周開敞的點式建筑,供人休息和觀景,如蘇州滄浪亭,濟南趵突泉觀瀾亭等。
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明長陵碑亭和先農(nóng)壇神廚井亭等。
-廊-
屋檐下、屋內(nèi)或獨立有頂?shù)耐ǖ?,具有遮陽、防雨、休息等功能?/p>
廊的細部常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頸椅(美人靠或吳王靠);隔墻上常飾什錦花窗、漏窗、月洞門等各種裝飾性構(gòu)件。
-榭-
戰(zhàn)國時高臺上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稱為“榭”,現(xiàn)今多指隱于花間的花榭,臨水而建的水榭,具有游覽和休憩等功能。
-舫-
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水面上建造的大型建筑物稱為“舫”,舫大多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
-門-
作為入口標(biāo)志的建筑物,按使用用途分為屋宇門(如寺廟中的山門、四合院的門屋)、臺門(如北京故宮午門)。
-闕-
闕是一種導(dǎo)引性的標(biāo)志建筑,秦漢時期流行,現(xiàn)有遺存也多為高古石構(gòu),多設(shè)在城市、宮殿、祠廟、宅第、墓道等前方。
-照壁-
照壁又稱影壁或照墻,是古代寺廟、宮殿、衙署和大型宅院前的一種建筑,即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墻壁,裝飾性極強,如故宮九龍壁,大同代王府九龍壁等。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門洞式建筑,多位于鄉(xiāng)鎮(zhèn)或城市主要街道,既有裝飾作用,又具備一定地標(biāo)性。
-橋-
供行人、車馬等跨越水體(河流、湖泊)和山谷使用的構(gòu)筑物,也多用于園林,建筑間連接,如頤和園十七孔橋連接湖心島,杭州拱宸橋跨京杭運河。
-經(jīng)幢-
幢是梵名“馱縛若”的譯名,原是一種絲帛制成的傘蓋狀物,安于佛前用來紀(jì)念功德和鎮(zhèn)邪。初唐開始用石刻模擬絲帛的幢并在上面雕刻經(jīng)文,稱為“經(jīng)幢”。
這幾種基本建筑類型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我們在初見時就能判斷它的種類,且并不會認為它有多深奧,即使對建筑不了解的人,也可以說出不同分類的區(qū)別。
那么由上述這些單體排列組合,又會有什么不一樣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