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文化在中國古建筑故宮

“蕩秋千”是中國傳統(tǒng)的游樂活動。宋代文人高承撰《事物紀原》卷八,轉(zhuǎn)載楊迪皇帝編的《古今藝術(shù)圖》:“北方榮狄愛習輕之能,每一次冷食都為之,后來中國女性學會了,甚至用彩繩懸立架,叫秋千”。這段話表明,秋千在早期由北方少數(shù)民族傳入該地區(qū),是一種改善輕運動的活動,主要由女性娛樂。故宮(紫禁城)是明清皇宮,除娛樂外,故宮的秋千還包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以下解讀。

一、秋千與寒食

宮中秋千活動與寒食節(jié)密切相關(guān)。寒食節(jié)是清明節(jié)的前身,具體日期為清明節(jié)的一至二天,屬于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古代,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秋千都是寒食節(jié)不可或缺的游戲。唐末五代王仁裕撰寫了《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宮中寒食節(jié)期間,將到處設(shè)置秋千供妃嬪娛樂;他們在空中優(yōu)雅的外表引起了唐玄宗的贊譽,被稱為“半仙之戲”。元人熊夢祥在《析津志》的“風俗”中,描述了元代宮廷寒食節(jié)的活動:“清明寒食,宮廷是最富有的。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戲蹴秋千服”;也就是寒食節(jié)那天,宮中的人們穿著華麗的秋千服裝,通過這種游戲展示自己的形象。同樣,在明清紫禁城,秋千也是寒食節(jié)的重要宮廷活動。

民國學者陳宗藩寫的《燕都叢考》,載坤寧宮“所謂中宮,宮后有秋千,清明節(jié)宮眷游戲”。民國另一位學者張乃偉在《清宮故事》中對此有了更詳細的描述:“明代,清明節(jié)是宮中的秋千節(jié),昆寧宮和宮中都有秋千。宮人邀請他們玩,直到初夏的前一天?!?。以上內(nèi)容說明,從清明寒食開始,紫禁城昆寧宮和東西六宮區(qū)將安裝秋千供后宮玩家玩,秋千直到初夏前一天才收回存放(圖1)。故宮易坤宮前廊梁底仍有秋千環(huán)一對(圖2),《清宮故事》稱溥儀小朝廷時期安裝。這個秋千環(huán),清朝宮廷秋千活動的珍貴實物資料。

圖1故宮藏秋千

圖2 故宮易坤宮前廊秋千環(huán)

那古人為什么要在寒食節(jié)間蕩秋千呢?清人陸廷燦的《南村隨筆》《秋千》載道:“又云因禁煙節(jié),怕人寒食有內(nèi)傷之危,因此讓人作此戲,以動蕩血脈耳”。這句話說明:寒食期間禁煙火,人吃冷食會傷脾胃;秋千游戲有利于激活血液,保持健康。此外,寒食節(jié)一般在夏歷二月下旬至三月中旬之間,此時正值暮春,天氣變暖,百花盛開。在戶外進行秋千活動,有助于感受大自然,享受美好的春天。

二、秋千和女人

秋千文化在中國古建筑故宮

在宮殿里,女性參加了超過1000個秋千的活動。明朝宦官劉若愚寫了《飲中志》,里面寫著:“清明節(jié),秋千節(jié),太陽穴上還有楊樹枝。昆寧宮和宮殿后面都有秋千?!弊辖堑睦帉m和東西六宮都是宮中后妃的住所。在這些地方設(shè)置秋千,用于宮中女性的戶外游戲。

清代宮廷畫家焦秉貞繪有《仕女圖冊》,其中一頁是《秋千閑戲》(圖3)。畫面左側(cè)是一棵粗大的柳樹,樹枝上掛著密密的綠絲絳,映襯出濃濃的春意。畫面中間是一個秋千和三個嬉戲的仕女。一位身穿外藍內(nèi)紅羅裙的仕女,站在秋千底部的橫板上,雙手緊握橫板兩側(cè)的立繩,一邊用秋千擺動,展現(xiàn)輕盈優(yōu)雅的動作,一邊轉(zhuǎn)身和身后的兩位仕女開玩笑。圖片右側(cè)為紅色游廊。走廊里還有三個穿著輕盈衣服的仕女,或者說話,或者帶著期待看著秋千的游戲,似乎在“排隊”等待下一輪游戲。

圖3故宮藏《仕女圖冊》中的“秋千閑戲”

秋千文化在中國古建筑故宮

乾隆皇帝曾寫詩《焦秉貞人物畫冊十二幀》。其中,關(guān)于仕女蕩秋千的場景,詩中有“小板涂朱貫?繩子,禪娟天上踏云登。柳風吹過處人,環(huán)佩聲搖動上層。乾隆皇帝稱仕女優(yōu)雅的姿態(tài)為“陳娟”,將其在空中優(yōu)雅的動作稱為“踏云登”,將其配飾在空中的悅耳聲稱為“聲搖頂層”。通過這首詩,乾隆皇帝詳細描繪了初春時節(jié),仕女們在戶外蕩秋千時的美麗姿態(tài)和舒適的表情。

故宮藏宮畫《雍正十二月行樂圖》,描述了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在圓明園的日常生活。除了突出景觀和閣樓的主要特點外,每幅畫的節(jié)日習俗景觀也很明顯;雖然人物構(gòu)圖占據(jù)的范圍不大,但足以表達人物的活動。其中,相冊的“二月郊游”部分繪制了仲春二月、雍正帝、婦女家屬、大臣們在圓明園觀魚、賞景、蕩秋千等娛樂場景。畫面中,院墻外,桃花盛開,點綴著春意盎然,似乎與秋千游戲的女性競爭;院墻內(nèi),一名女子站在秋千上,隨著秋千的擺動輕快起伏,形成美麗的弧線;旁觀者三三兩兩,都表現(xiàn)出舒適愉快的表情。

三、秋千與宴席

秋千文化在中國古建筑故宮

清朝宮廷中出現(xiàn)了一種“西洋秋千”,可見于宮廷宴會場合。據(jù)清人吳振宇撰寫的《養(yǎng)吉齋叢錄》第十三卷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十九日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樓舉行宴會,主要招待外藩國家的陪臣;樓前場地開放,可燃放煙花,表演娛樂。書中載:宴會間,游藝節(jié)目名目繁多,如“西洋千秋、羅漢堆塔、老子音樂、善撲營花跤、高麗跟頭名”。關(guān)于西方秋千的表演,書中介紹為:“有西方秋千架,秋千旋轉(zhuǎn),下奏歌樂”;也就是說,在歌舞中,表演者登上秋千,使之往復(fù)旋轉(zhuǎn),并伴隨著各種表演動作,以增加宴會的熱鬧氣氛。

朝鮮使臣樸思浩回顧了他在清道光九年(1829年)正月十五日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樓參加宴會時看到的“西方秋千”,在《燕薊紀程》《圓明園》(見林中基主編《燕行錄全集》卷98、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年版)。它的風格是:像梯子一樣,梯子的頂部水平桿被改為滾筒,滾筒內(nèi)外伸出梯子,使其類似于滾筒上下起伏的蹺蹺板;在表演中,穿著彩色衣服的男孩站在“蹺蹺板”的一端,平衡另一端,上下起伏。

故宮藏《萬樹園宴請圖軸》(圖4),是乾隆皇帝于19年(1754)夏季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宴請蒙古首領(lǐng)的場景。這幅畫顯示了西方秋千的結(jié)構(gòu)特征: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垂直的梯子,梯子中間的橫桿是滾軸,上下端都有“日”形框架。表演者站在兩端“日”字框的橫桿上,通過改變姿勢調(diào)整滾輪旋轉(zhuǎn)的扭矩,不斷調(diào)整平衡狀態(tài),使秋千像蹺蹺板一樣上下擺動。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秋千之所以被稱為“西方秋千”,是因為它使用了當時西方機械裝置中的滾軸,秋千的擺動方式與中國明顯不同。相比之下,中國的秋千類似于單擺。當游戲玩家從一定高度下降時,他們的勢能會轉(zhuǎn)化為動能,速度會更快;最低點過后,動能會轉(zhuǎn)化為勢能,速度會慢到靜止,所以會重復(fù)。清朝皇帝選擇“西方秋千”作為娛樂項目,主要是通過認同域外表演內(nèi)容,展示他們對附庸國的重要性,以表現(xiàn)出團結(jié)友好的氛圍。

秋千文化在中國古建筑故宮

圖4清人畫《萬樹園賜宴圖軸》

四、秋千與賀壽

歷史上,“秋千”也包含了皇帝生日的意義。如唐五代文章總集《全唐文》卷九百四十九載有“秋千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這說明漢武帝有長生之求,認為蕩秋千有“千秋萬壽”之意。秋千繩戲在后庭盛行,主要是為了迎合漢武帝的“萬壽”愿望。類似地,明人陳耀文的《天中記》記載:“一云為千秋,本出漢宮祝壽詞,后世誤讀為秋千耳”。也就是說,“秋千”出自漢宮賀壽詞,原讀為“千秋”,后來不知何故,顛倒了詞序,被誤化為“秋千”。

秋千文化在中國古建筑故宮

在清朝宮廷中,皇后誕辰的隆重場合,往往有西方秋千表演。這是因為西方秋千屬于雜技活動,既有娛樂性,又有生日的含義。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崇慶皇后的《萬壽圖》,描繪了乾隆16年(1751年)和乾隆母親崇慶皇后60歲生日前夕從昌春園回宮的場景。圖中,白石橋兩岸有秋千,都是西方秋千(圖5);秋千架設(shè)在壽山石上,與旁邊開闊的湖面形成“壽山福海”的意境;秋千是紅色的,襯托出喜慶溫暖的氣氛;十幾個穿著彩色衣服的男孩正準備攀登秋千表演;附近有許多官員。另一個例子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八月,西藏政教領(lǐng)導禪額爾德尼六世一行來到熱河,慶祝乾隆皇帝68歲生日。乾隆皇帝旨在于8月14日和16日兩次上演火劇,并配備了西方秋千表演(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中國藏學出版社《六世班禪朝圣檔案選擇》,1996年版)。

圖5故宮藏崇慶皇太后六旬《萬壽圖》西洋秋千

需要注意的是,韓國國家中央博物館收藏的《太平城市圖》為西方秋千的具體表演提供了圖像參考。圖為18世紀左右,朝鮮時期的漢陽街景,包括“西洋秋千”表演場景(圖7)。在圖片中,梯子頂部的“蹺蹺板”兩側(cè)有兩個“日”形框架;在每個盒子里,一個穿著彩色衣服的男孩坐在里面,雙手握住中間的橫桿,好像他準備做一些技巧動作。清朝乾隆年間,朝鮮使臣多次訪華,參加各種慶?;顒?,目睹了西方秋千表演的有趣熱鬧場景,很可能會將這種表演方式引入朝鮮。

秋千文化在中國古建筑故宮

圖7《太平城市圖》中的西洋秋千

綜上所述,故宮的秋千集女性宮廷娛樂、季節(jié)習俗、古代政治、皇帝生日等文化于一體,是中國豐富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也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