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特色傳統(tǒng)民居和自然環(huán)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民居文化可能最能體現(xiàn)地理環(huán)境特征。

談中國特色傳統(tǒng)民居和自然環(huán)境


在中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上,由于南北緯度跨度廣,南北熱量差異明顯,反映了從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到冷溫帶的過渡;從東沿海到西北內陸,降水差異非常明顯,反映了從濕、半濕、半干旱到干旱地區(qū)的過渡。


這種復雜而巨大的氣候差異深刻地影響了民居建筑的分布。


01窯洞(黃土高原民居)


黃土高原氣候干旱,黃土層深,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因此,黃土高原居民根據(jù)當?shù)厍闆r建造洞穴。


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嶇帶來的建設困難,又可以減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還可以在冬季利用窯洞保溫。



02蒙古包(內蒙古高原)


蒙古包是內蒙古典型的帳戶住宅,最常見的是氈包。蒙古包在古代被稱為圓屋、氈袋或氈帳。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以容易拆卸和遷移的氈袋為住所。


傳統(tǒng)上,蒙古牧民生活在水生植物中,每年遷徙4次,稱為春洼、夏崗、秋平、冬陽。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qū)流動放牧的產物。蒙古包是蒙古牧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形式。


據(jù)資料介紹,蒙古包可適應游牧生活(易于拆除),建造方便(根據(jù)當?shù)厍闆r采取措施,當?shù)夭牧希?,永恒的日羲(看日影計算時間),從內到外(可以洞察外),吉祥明亮的宮殿。


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縫制,支架多為木材,民居能源多為牛羊糞便或小型風力發(fā)電設備、太陽能發(fā)電設備。


03四合院(北京)


北京地處暖溫帶,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防風、防沙整個庭院被房子和墻壁包圍。硬山屋頂、墻壁和屋頂都很厚。


四合院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房屋和庭院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朝南。北京四合院友好安靜,庭院規(guī)模合適,庭院方形,有利于冬季采光取暖。東北氣候寒冷,庭院更寬。


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南北窄長。西北風沙大,院墻高。



04阿以旺(新疆)


在維吾爾族語中,"阿以旺"寓意為"明亮的處所"。所謂"阿以旺"也就是說,有天窗的夏室(大廳)。這種房子連成一片,四周都是庭院。帶天窗的前室叫阿以旺,也叫阿以旺"夏室",有很多用途,比如日常生活和接待客人。


后室稱"冬室",是臥室,通常不開窗。新疆屬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晚圍火爐吃西瓜"的說法。


談中國特色傳統(tǒng)民居和自然環(huán)境

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民居主要是土坯建筑,以滿足夏季保溫和冬季防寒的要求。農民還用土胚塊建造了一個空心的花墻,用來干燥葡萄干。

談中國特色傳統(tǒng)民居和自然環(huán)境


住宅一般分為前后院,后院是飼養(yǎng)牲畜和肥料的場所。前院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間。院子里引入運河,種植葡萄、杏等果木。葡萄架不僅能遮擋陽光,還能為市場提供豐富的新鮮葡萄和葡萄干,從而獲得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


院子里用土塊砌成的拱形梯子通向屋頂,梯子下面可以存放東西,空間非常緊湊。


05羌族碉樓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由于羌族聚居區(qū)位于青藏高原東邊緣的岷江上游,山脈重,地勢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所以羌族被稱為"云中的民族"。穿過岷山,不時可以看到羌族的碉樓和石屋。羌族建筑以碉樓、石屋、索橋而聞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2000年前的《后漢書》.西南夷傳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至十幾丈"的記載。


自唐代以來,羌族人因各種原因遷往西北,到達西藏和青海,因此羌族碉樓也被稱為藏族碉樓。


碉樓大多建在村里的房子旁邊,高度在10到30米之間,用來御敵,儲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和八角形。


有些高達134層。建筑材料是石頭和黃色的土壤。羌族建筑基本上是當?shù)夭牧?。同時,受地形限制和土地資源短缺等因素的影響,羌族村的布局充分考慮了山區(qū)或峽谷區(qū)域,以避免占用耕地。


碉樓施工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靠高超的技藝和經(jīng)驗。建筑穩(wěn)定可靠,經(jīng)久不衰。


06吊腳樓和竹樓(云貴高原)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是云貴高原地區(qū),年降水量大,氣候炎熱,植被覆蓋率高。

談中國特色傳統(tǒng)民居和自然環(huán)境


與此同時,喀斯特地貌崎嶇,無三里平。因此,住宅建筑應考慮通風、散熱、排水,克服崎嶇的地形問題。居民應根據(jù)當?shù)厍闆r建造吊腳樓和竹樓。



07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是中國文化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后生產力和高度文明的奇特結合。


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蘊藏有深刻內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獨特性能:


經(jīng)濟充足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黃土和冷杉土。這兩種材料取之不盡,位于閩、粵、贛交界處。尤其是黃土,取自山坡,不存在破壞耕地的問題。


談中國特色傳統(tǒng)民居和自然環(huán)境

如果舊建筑必須拆除和重建,墻體土壤可以重復使用,或用于作物肥料,不會像現(xiàn)代磚或混凝土房屋那樣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極。


一般來說,由于屋頂通風順暢,白蟻侵襲木構件或潮濕腐爛不嚴重,舊材料可使用兩次,土建施工技術易于掌握,無需特殊設備即可完全人工操作。


通常建筑時間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是農閑,人們可以大量參與項目,大大降低建筑成本。


堅固性好


客家土樓,尤其是圓寨,堅固性最好。圓柱形結構可以均勻地傳遞各種荷載。同時,外墻底部最厚,逐漸變薄,略微向內傾斜,形成良好的預應力向心狀態(tài)。當一般地震或地基不均勻導致下沉時,整個土樓不會發(fā)生破壞性變形。


由于土墻內埋有竹木條等水平拉結筋骨,即使臨時受力過大,整體結構也不危險。

談中國特色傳統(tǒng)民居和自然環(huán)境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shù)做法是用大卵石建造基礎,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墻夯在石基以上,墻頂設置3米左右的大屋檐,保證雨水從墻外傾瀉。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墻壁厚度約為1.5米,可防止炎熱天氣進入,寒冷天氣可隔,形成夏涼冬暖的小氣候。


令人驚訝的是,厚厚的土墻具有任何其他墻壁都無法匹配的含蓄效果。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處,年降雨量高達1800mm,常突然下雨,室外干濕度變化過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適合人體的濕度。當環(huán)境太干燥時,它可以自然釋放水分;當環(huán)境太濕時,吸收水分顯然對居民的健康非常有益。今天的建筑師們經(jīng)常談論室內噪聲的控制。


的確,由于內向性強,客家土樓,尤其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于大多數(shù)討厭噪音的現(xiàn)代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但我們應該明白,在過去荒山寂靜的客家生活環(huán)境中,建筑內的噪音是令人欣慰的生活氛圍。


突出防御


客家土樓的厚墻是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xiàn)。以普通的四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沒有外窗,三層有窄縫,四層大窗戶,有時四層有挑臺。


土墻的弱點是入口。加固措施是將鐵皮包裹在硬木厚門上,門后用橫桿固定,門上放置防火水柜。


所有這些都是出于防御要求。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早已是一片荒地。到20世紀20年代初,仍有許多原始森林、昆蟲、蛇和許多野生動物。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這里不僅僅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甚至福州、廣州、南昌這三個省都城,也因為相處極端,心胸狹窄無奈。


除了經(jīng)常遭受強烈的強烈的土壤襲擊外,還經(jīng)常在姓氏不同的家庭之間發(fā)生武器斗爭。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迫使家庭成員非常重視防御。他們把房子建成了一個容易防御和攻擊的設防城市,住在一起。


土樓具有水井、糧倉、畜圈等基本生活功能,土樓為客家人提供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有很多敵人無法長期攻擊,"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