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歷史悠久,建筑歷史悠久。作為中國地上文物大省,尤其是古建筑。
目前山西省已注冊古建筑18418座,其中木結構建筑9053座,是全國最大的;
佛光寺東大殿
宋遼金以前全國有160座木結構古建筑,山西有120座,占總量的75%;
全國有440棟木結構建筑,山西獨占350棟,占全國近80%;
唐代有四座木結構建筑,全國都在山西!
五臺南禪寺
山西省古建筑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中國第一座。從寺廟、寺廟、城市住宅政府到塔橋陵墓,甚至石窟寺廟,有相當多的古建筑沒有注冊。
彩塑、壁畫、琉璃等古建筑數(shù)量眾多,藝術精髓也是全國第一。
因此,山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
為什么能保存得這么好?
事實上,保存多、保存完好是兩回事,山西境內(nèi)早期木結構古建筑保存狀況較差,殘破不堪。
但總的來說,與其他地方相比,山西古建筑一般都是開掛的!
歷史延續(xù)性好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歷史上發(fā)展均衡。
唐后關中徹底衰落,宋后河南不為人所知。山西雖然沒有長安、洛陽等中古政治中心,但沒有經(jīng)歷過大的衰落。
晉北大學也是遼金和元早期的首都。明朝以邊境貿(mào)易市場為名。元明時期,太原和河北真的被稱為華北大都市。平陽是金元的文化商業(yè)中心之一。
明清,山西商業(yè)的繁榮直至閻錫山建設的模范省,都延續(xù)了這一地位。
可以說,唐宋以后,山西是華北整體衰落后最好的。
地理位置封閉,受戰(zhàn)爭影響不大。
地理環(huán)境封閉,山多偏遠,交通不便,不是戰(zhàn)略要地。自古以來,戰(zhàn)爭相對較少,因此歷史遺跡很少被破壞。
山西地形表里山河,東西有兩座呂梁太行山,南面有橫跨黃河的中條山,中間有汾河,整個地形易守難攻。
萬榮東岳廟飛云樓
自唐代李淵李世民父子并州以來,他沒有在山西建都,而是選擇了陜西長安。
此后,包括在此之前,山西都遠離戰(zhàn)爭和政治中心,避免了戰(zhàn)爭的破壞。
民國以來,閻錫山主導山西十幾二十年,山西鐵軌略窄于正常鐵軌,沒有與國內(nèi)其他地方同軌,緩沖了現(xiàn)代戰(zhàn)爭造成的破壞。
此外,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使用的轟炸遠少于山西其他靠近東部的地方。
戰(zhàn)爭雖然頻繁,但多發(fā)生在邊境,大部分地區(qū)一掃而過,沒有天翻地覆的破壞。保存下來的古建筑自然很多。
氣候干燥
干燥是保護古建筑的重要條件。北方氣候干燥少雨,地質災害少,木結構怕火怕水,比南方更有利于木建筑的保存。
近代太窮了
就建筑基礎而言,明清時期山西普遍比較富裕,煤炭、煉鐵等建筑較多。
然而,在現(xiàn)代,興起后,晉商衰落,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相對衰落。不富裕也導致商業(yè)化破壞少,大規(guī)模拆遷活動少。
懸空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山西太窮了。當時、天津大拆大建,山西只能可憐地看著。
那堆老房子拆起來要錢啊,窮就沒錢蓋新房子,古建筑,客觀上也有助于保護文物。
等了幾年才開始建設,這些古建筑的價值也受到了社會的重視。
但換句話說,河北、山東、河南在現(xiàn)代比山西窮,并沒有留下多少古建筑。因此,其他原因也非常重要。
強烈的民間信仰
山西人在北方人中被稱為南方人,性格溫和,愛家,喜歡做生意,不喜歡大量的斗爭和破壞。
歷史上宗教信仰氛圍濃厚,民間結社組織發(fā)達,歷代鄉(xiāng)紳會組織修繕,對修建和維護寺廟非常重要。
應縣木塔
山西部分古建筑保存良好,因為許多牛逼的古建筑不為人所知,典型的代表是應縣木塔。
這是遼代(公元1056年)的全木結構塔,直到梁思成發(fā)現(xiàn),人們才慢慢知道它的存在和牛氣。
山西以其幾乎沒有包裝的素顏,向我們展示了幾千年的滄桑,默默講述故事,令人驚嘆,回味無窮。
廣仁王廟
如果你是個古建筑愛好者,去山西恐怕一年半都出不來哦。
山西古建筑作為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物質載體,代表了中華文明歷史建筑的精髓。
它們是三晉地上立體的歷史畫卷,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