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曇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觀明代壁畫!

瞿曇寺(qútánsì),馬圈溝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南21公里處,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靠松花頂,南對比碑山。藏語稱卓倉拉康果丹代,又稱卓倉多杰羌,意為卓倉金剛佛寺,建于明洪25年(1392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寺廟以其珍貴的文物和巨大的彩色壁畫而聞名。曲曇寺是明代早期典型的官方建筑群。曲曇寺歷史上曾領(lǐng)屬十三寺。

曲曇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觀明代壁畫!

曲曇寺是樂都南山地區(qū)最大的寺廟。曲曇鄉(xiāng)位于樂曲曇寺都縣,距縣城25公里。寺廟建在一個壯麗而安靜的風(fēng)水勝地。沿著南向東的軸線布局,它靠近羅漢山,靠近曲曇河,面向鳳凰山。它可以看到遠(yuǎn)處的雪山,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和諧地融為一體。寺廟周圍有一座土城,情況危險。不幸的是,目前只有廢墟。

寺廟建筑基本采用漢式寺廟形狀,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整個寺廟由前、中、后三個庭院組成,在一個中軸線上。從山門的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金剛殿、曲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建筑,兩側(cè)對稱有御碑亭、小鐘鼓樓、回廊、寶塔、配殿、經(jīng)堂、大鐘鼓樓等。

曲曇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觀明代壁畫!

其中,前區(qū)基本呈現(xiàn)漢地佛寺伽藍(lán)七堂格局。后區(qū)雄偉壯麗,冠于整個寺廟的隆國殿。兩翼有向上朝拱的趨勢,與抄手傾斜走廊相連,莊重的鐘樓與鼓樓對峙,明顯模仿明朝北京紫禁城奉天殿(太和殿)、兩翼抄手傾斜走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布局形象。

曲曇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觀明代壁畫!

金剛殿是前、中、后廳的邊界和走廊,面積約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結(jié)構(gòu),無支架。曲曇殿位于中院前部,面積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面有三座深半敞的建筑,另外三座是封閉的走廊,是典型的喇嘛寺。

曲曇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觀明代壁畫!

曲曇寺現(xiàn)有明朝漢藏文對比十塊皇家紀(jì)念碑和明清牌匾。明朝宣德兩年鑄造的青銅鐘、三個香爐、明戩、象牙珠、檀香珠、米拉日巴石雕像、明清皇帝賜予的金印、景泰藍(lán)花瓶、象牙塔等珍貴文物。寺廟左右走廊壁畫約400平方米,主要是佛本故事。

寺廟里還有300多部佛經(jīng)和著作,如《甘珠爾》、《丹珠爾》、《宗喀巴大師文集》,有近100個舍利受到印度的歡迎,供奉在佛塔里。曲曇寺現(xiàn)有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象背云鼓"。那是一尊石雕臥像,背上托起木雕的疊云,疊云架起一面真鼓。石象高約1米,周5.3米。石象回首往事,鼻卷蓮花。

曲曇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觀明代壁畫!

曲曇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觀明代壁畫!

瞿曇寺曾紅極一時,盛極一方,曾領(lǐng)屬周邊13寺,數(shù)千戶農(nóng)牧民世代為寺廟納糧服役。然而,隨著明朝的衰落,它逐漸衰落,特別是由于羅卜藏丹津叛亂,清朝停止了曲曇寺的獎勵,不僅取消了佛教差異,而且還限制了僧侶進(jìn)入寺廟,使多達(dá)500名僧侶減少到300人,到1949年前為60人。直到曲曇寺近年來修復(fù),寺院才有僧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