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世古塔——歷史奇跡存在嗎?

遼寧朝陽老城區(qū)有三座古塔:北塔、南塔和乾隆時期倒下的東塔。其中,北塔被稱為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從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筑宮殿開始到遼代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修復,歷時700多年。三燕、北魏、隋、唐、遼共建五代。這種塔上塔、塔包塔和五代共存的情況是獨一無二的。

歷史世古塔——歷史奇跡存在嗎?

第一世:三燕和龍宮

朝陽是三燕古都,所謂三燕,是指前燕、后燕和北燕。東晉咸康七年(341年),鮮卑慕容山在龍山之西,柳城之北建立了一座宏偉的都城——龍城,并在龍城建造了一座宮殿,然后遷都于此,并以和龍為宮殿名稱。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方都城,歷經(jīng)前燕、后燕,前后繁榮了近100年。公元409年,漢人馮跋取代慕容氏后燕,在朝陽建立北燕,直到432年北魏去世。

當時,佛教在龍城很流行??脊艑W家在北票西官營發(fā)現(xiàn)了北燕馮素弗的墓。墓中出土了一件山形金飾,上面印著佛像,證明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著名佛教史專家唐用彤先生認為,北方佛教三寶繁榮的地方,當推涼、燕子時,其實是根據(jù)馮(歷史上稱為北燕)…….可見,北燕統(tǒng)治者不僅信奉三寶,還大力倡導支持佛教。

然而,三燕并沒有建造塔,但考古學家在挖掘北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8米多高的夯土基礎和東晉風格的龍鳳柱基石,證明北塔建在和龍宮殿基地,構(gòu)成了北塔的第一生。

朝陽北塔基西南角的三燕遺跡

第二世:思燕佛圖

北魏是朝陽北塔建筑發(fā)展的第一個輝煌時期。北魏文明太后馮是北燕王馮洪的孫子。他在獻文和孝文中聽政25年。馮聽政期間,廣興佛教事務,曾立思燕佛圖在龍城。

北燕歷有兩位大師,存世28年。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她給北燕末帝馮紅的孫女留下了長久的記憶。這位著名的北魏馮太后從投降北魏的父親馮朗那里聽到了祖國的故事。

北魏太和(477-499)年間,馮太后通過聽話的兒子孝文帝拓跋宏,在爺爺當皇帝的龍城舊址上建了一座名為思燕佛圖的塔。馮太后用思燕二字追憶祖先馮的表現(xiàn),表達了對北魏滅北燕焚龍城的懺悔。

歷史資料中沒有關(guān)于皇家建筑規(guī)模的記載。后人不知道思燕佛圖當時有多高。20世紀90年代,在北塔的維護過程中,考古學家意外地在塔下8米高的夯土基礎下發(fā)現(xiàn)了幾條線索。

考古學發(fā)現(xiàn),朝陽北塔塔基四角各有一塊雕刻石。東南角為覆斗式,其他三角形為覆盆式。經(jīng)孫守道、曹汛、董高等專家研究,這些雕刻的基石是思燕佛圖的基石。經(jīng)進一步清理,最終確定思燕佛圖為土木結(jié)構(gòu)樓閣塔,直接以三燕宮夯土臺為基礎。塔周圍還布置了柱網(wǎng),建造了大型環(huán)塔式殿堂。在舊龍城宮遺址上建立了思燕佛圖。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北塔,又建在思燕佛圖舊址上。因此,北塔又被后人稱為塔上塔。

思燕佛圖塔被推測為土木結(jié)構(gòu)的方形亭子塔,原高80多米,在北周武帝滅佛運動中被燒毀。朝陽北塔建筑遺址出土的大量北魏泥塑佛像是當時佛教繁榮的實物證據(jù)。

歷史世古塔——歷史奇跡存在嗎?

塑佛頭像

歷史世古塔——歷史奇跡存在嗎?

北魏(386~534年)

殘高8,寬5厘米

朝陽北塔建筑遺址出土

朝陽北塔建筑遺址出土的菩薩頭像長圓,眉間有白毫相。白毫相是佛教藝術(shù)的傳統(tǒng)之一。它通常被標記為眉毛之間的圓形標記或凸起,并被標記為佛陀或菩薩。

第三代:隋朝梵棟寺塔

隋文帝楊堅時,毀滅火災的思燕佛圖有機會重建。從歷史文獻的角度來看,隋文帝楊健與佛教有著深厚的淵源。他的母親于馮毅般若寺生下了他。有些人算命說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撫養(yǎng)他,所以他在寺廟里長大。據(jù)說印度僧侶給了他一包佛身舍利,隋文帝稱帝后,將舍利分給了世界上113個州,并命令全國選擇53個州建靈塔供奉舍利。朝陽是營州,也有機會獲得舍利。因此,在燒毀思燕佛圖的基礎上,營州官民僧侶奉詔重建塔并埋葬。這座塔是一座方形空筒式15級疊澀密檐磚建造的塔。遼代北塔地宮再葬時的題記碑文清楚地記載了此事。隋朝用來放佛骨舍利的佛塔是北塔的第三世。當時,從長安到朝陽,寶安法師奉隋文帝之命,在梵棟寺安置佛舍利。到了朝陽之后,看到這座塔太久了,塔身多有,便進行了一番改造。僧人釋寶安在營州梵棟寺奉賢置塔,即黃龍城。舊有17級浮圖,在里面,安置舍利。擁抱就是包裹,這是北塔第一次包裹。

陽北塔塔結(jié)構(gòu)勘察剖面圖

第四代:唐代開元寺塔

歷史世古塔——歷史奇跡存在嗎?

唐朝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太宗曾在開元26年(738年),每個州都以郭下定形勝觀寺,以開元為額。唐代營州梵棟寺塔的維護和準備工作,以及開元寺塔的更名,始于今年,直到玄宗天寶年(742-756年)竣工。調(diào)查表明,唐代的維護工程并沒有改變隋代磚塔的形狀和結(jié)構(gòu)。

唐代,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之前,朝陽作為營州治所,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領(lǐng)土。受民間佛教傳統(tǒng)的影響和政府對佛教的推動,朝陽的兩位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在天寶年間開始修復北塔。到目前為止,在塔體的10層塔檐下,還有兩個字:朱書天寶。這是北塔的第二次維護。

考古學證明,隋唐時期,維修人員在臺基外包磚,形成磚塔塔基,而不是移動三燕和北魏的夯土臺基。塔基四層臺式。臺面包砌磚墻,南北兩側(cè)與塔心相對,有漫道和踏步。在南二層臺基上,建有進深9米、面積400多平方米的殿堂。從內(nèi)到外的第二層磚可以證實塔基細繩紋磚的修復。這層磚的規(guī)格大于隋朝第一層,小于第三層。此時,經(jīng)過200多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營州市隋塔的一些磚已經(jīng)脫落,因此進行了第二次修復。北塔是13層密檐空心磚塔,塔體呈方形,形狀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一扇門,可以進入塔內(nèi)。各層密檐的束腰白灰壁壁上,畫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清理和維修北塔時,發(fā)現(xiàn)唐代彩繪

第五代:遼代延昌寺塔

歷史世古塔——歷史奇跡存在嗎?

遼初,遼太祖神州元年(916),霸州彰武軍第一任節(jié)度使——韓志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機的詔書,修繕柳城,修建霸州,修建開元寺塔,改名為延昌寺塔。最終于13年4月8日完工。這是朝陽北塔的第五代,也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朝陽北塔。

根據(jù)北塔出土的磚塊記載:重熙十二年、十三年連續(xù)兩年,霸州市人民官員齊心協(xié)力,第三次重建北塔。整個過程從內(nèi)到外,從天宮到地宮,從頭到腳重新包裝,磚塊累計達到56萬2473塊,可見工程巨大。

北塔以三燕時期的宮墻為基礎,由北魏建造,隋、唐、遼三次大規(guī)模包維修。五個朝代共建一座塔,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是東北第一座當之無愧的塔。

遼作為北方草原帝國,是一個崇尚佛教的王朝,在繼承唐代佛教遺產(chǎn)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造,尤其是密教和華嚴教。遼地已成為佛教義學發(fā)展的中心,也影響了東亞佛教的發(fā)展。遼控制的地區(qū)修建了大量的寺廟和塔樓。現(xiàn)有的朝陽北塔(即遼代延昌寺塔)是遼興中府最具代表性的13層密檐塔之一。

歷史世古塔——歷史奇跡存在嗎?

舍利是佛教的神圣養(yǎng)分,主要包括真正的舍利、影子舍利和法律舍利。埋葬舍利是北朝隋唐遼宋時期的一項重要佛教活動。遼興宗重熙時期重建后,延昌寺塔以三塔宮(即天宮、中宮、地宮)為核心,由當?shù)剀娬I(lǐng)導和上京管僧錄、宣傳大師云貴和尚習俗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莊嚴的舍利支持世界。

朝陽北塔修復前

北塔現(xiàn)高42.6米,是一座由夯土基礎、磚座、須彌座、塔體、塔檐、剎頂組成的13級密檐磚塔。在其主體結(jié)構(gòu)塔上,唐遼時期四面磚雕密宗四方佛、二十四飛天、八大靈塔、塔名等圖案精致迷人。1988年,北塔成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是遼寧省的一個文物城市。因為在遼寧數(shù)百萬件文物中,三分之二的文物來自朝陽。在這個文物城市,朝陽北塔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在全省僅有的10件國寶文物中,北塔出土了三件。

朝陽北塔出土的三件國寶,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分別是鍍金銀塔、金銀經(jīng)典塔和波斯玻璃瓶。它們被埋葬在大契丹重熙十二年4月8日,作為釋迦牟尼佛舍利的葬養(yǎng)品。

北塔天宮位于塔的第十二層屋檐的中間。當考古學家打開這座塵封了近千年的佛教寶庫時,他們立刻驚呆了。在這個不到兩平方米的石盒里,珠子上到處都是玉石。清理后,一口氣出土了1萬件珍寶。

2003年,隨著朝陽老城區(qū)的改造,北塔北側(cè)建成了一座占地4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的仿漢唐北塔博物館。千年文物有自己的家。2004年南塔石宮出土的錠光佛舍利,以及遼代早期佛教文物,如彩繪石信、琉璃瓶、鍍金銀棺、鍍金銀菩提樹、鍍金僧像、佛舍里記憶等,也在這里定居。佛陀釋迦牟尼的兩個舍利,一個放在鳳凰山,另一個放在北塔博物館的舍利殿里。朝陽北塔博物館已成為中國罕見的佛寶殿堂。北塔博物館還儲存了大量古代玉石遼代的金銀器具。特別是佛教七寶之一的瑪瑙器具,在全國排名第一,幾乎涵蓋了天然瑪瑙的所有設計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