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位于北京西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77號,始建于唐朝貞觀六年(公元 63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元順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重修。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廟址上改建而成,為皇家敕建“三宮”(朝外的東岳廟為靈濟宮,地安門外火神廟為顯靈宮,前門三洞關(guān)帝廟為朝天宮)之一,由正一清微派道士主持廟事。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修,“門及后閣俱加黃瓦”。清末以來,政局動蕩,火神廟亦漸衰微,建國后,為防化兵招待所和公安局交通隊的家屬住房,2010年12月12日,火神廟修復(fù)開光,重新恢復(fù)為道教活動場所,直屬于中國道教協(xié)會管轄,由正一派張凱道長主持廟務(wù),這是北京市現(xiàn)存的歷史最悠久、建筑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專門用于祭祀火神的道觀。
火德真君廟建筑簡介
火德真君廟的主體現(xiàn)基本保存完整,山門東向,在廟的東南角,門內(nèi)外原各有一牌坊,據(jù)朱家溍先生所寫文章憶述,外側(cè)牌坊額曰“離德昭明”。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面闊、進深均一間。進入山門后為鐘鼓二樓(現(xiàn)已不存),再向西為一灰瓦綠剪邊配殿(現(xiàn)已不存),穿過了這座配殿,廟才轉(zhuǎn)為南北向。在最南端為倒座的隆恩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黑琉璃瓦綠剪邊,供奉隆恩真君王靈官。往北便是主殿火祖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接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的卷棚懸山抱廈,黑琉璃瓦綠剪邊,供奉南方火德熒惑星君,即通常所謂之火祖、火神?;鹱娴顑?nèi)原懸有乾隆皇帝御筆之匾及對聯(lián),匾曰“司南利用”,聯(lián)曰“菽粟并資仁,功成既濟;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另外,此殿頂還有一漆金八角蟠龍藻井,精巧無比,在京內(nèi)并不多見。在火祖殿前東西兩側(cè),有配殿二,一為上文提到的山門西之硬 山頂配殿(已不存),另一座與之相對,形制相同,《帝京景物略》云火神廟“左右 ‘輔圣’‘弼靈’等六殿”,主殿之配殿較其它殿宇之配殿更 為重要,書中應(yīng)以此為先,故此二配殿應(yīng)即“輔圣殿”及“弼靈殿” 。另外“輔圣殿”及“弼靈殿”又各與一座配殿相連,這兩座配殿形 制相同,同為硬山頂灰瓦綠剪邊,三開間,較“輔圣”“弼靈”兩 殿矮,應(yīng)為六座配殿中的另外兩座?;鹱娴钪睘槎防验w,面闊五間,硬山頂,黑琉璃瓦綠剪邊,上下兩層,原懸有乾隆御匾“妙統(tǒng)辰樞”,斗姥閣前東西兩側(cè),又有東西 兩配殿,均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出廊,硬山頂灰瓦綠剪邊,為六配殿中的最后兩座。 斗姥閣之北為最后一進的“萬歲景命閣”,俗稱“玉皇閣”?!?萬歲景命閣”面闊三間,硬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原懸有乾隆御匾“紫霄香案 ”,閣前東西兩側(cè)均連有二層的折廊與東西兩座配樓相接。兩座配樓均為三開間硬山頂 ,灰瓦綠剪邊,此三座樓在此殺尾,使人頓生莊嚴之感。在“萬歲景命閣”兩側(cè)的連廊下,各有一掖門,直通廟后一水亭,可觀什剎海煙波,可惜早已不存。
火德真君廟建筑特色
一、 廟內(nèi)殿宇多使用琉璃瓦?;鹕駨R內(nèi),除了火祖殿兩側(cè)各兩間及斗姥閣兩側(cè)各五間的配房為灰 瓦外,其他諸座殿宇均有琉璃瓦覆頂。這是因為萬歷年間故宮及神壇火災(zāi)頻繁,賜琉璃瓦鎮(zhèn) 火的緣故。至清乾隆時,又將山門及萬歲景命閣增黃瓦,所以,如今的火神廟內(nèi),黃、綠、 黑三色俱全。至于黑瓦,屬等級較低的琉璃瓦,通常一些屬于防御性的建筑多用黑瓦,但這 里的黑瓦,應(yīng)另有含意:黑為玄色,而北方屬玄色,五行從水,故而以黑瓦覆頂,取意以水 鎮(zhèn)火。
二、火祖殿內(nèi)有蟠龍藻井。一 般來說,藻井屬于等級較高的建筑裝飾物,沒有一定的等級,是萬萬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么,為什么一個區(qū)區(qū)的火神廟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我們還得從“火”的角 度來探求。藻井作為一種裝飾物,它不僅展示了等級的尊嚴,還體現(xiàn)了古人避火的一種觀念 。藻井之所以稱之為藻井,一是因為輪廓多為八角,形似水井;二是因為早期的藻井在頂部 多飾冗繁的紋樣,酷似井中之水藻。故稱之為“藻井”。所以,將一個“有 水”“有藻”的金井裝飾在天花板正中,不僅有裝飾效果,還有以水鎮(zhèn)火 之意。這樣,為什么火神廟有藻井,就成了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了。
三、主殿后建有兩層重閣。北京的寺廟多建有后罩樓,如白云觀、東岳廟、 法源寺、柏林寺、廣濟寺、廣化寺、五道廟、三官廟、大高玄殿、西頂廣仁宮等等,數(shù)不勝 數(shù)。可是,火神廟卻是一個例外,它有兩重樓閣。這一點似乎有些讓人費解,但仔細研究一 下典籍就會明白了。見《帝京景物略》云:“……我萬歷三十三年,增碧 瓦重閣焉?!庇忠姟度障屡f聞考》云:“乾隆二十四年重修……門 及后閣具改加黃瓦?!笔紫龋闹醒浴啊觥掏咧亻w”,既然 是增建,就應(yīng)為擴建而不是改建,所以,以現(xiàn)在的位置來看,萬歲景命閣在斗姥閣之北,應(yīng) 為明代擴建,清代改黃瓦的“后閣”。萬歷應(yīng)當(dāng)是嫌火德真君廟太小,故而拓建的。然而,斗姥閣本來就很巍峨,若拆閣改殿以遷就玉皇閣,不僅是資金上的耗費,從某種 意義上也是一種破壞。因為拆閣改殿后不僅建筑體積上縮小了,連整座廟的間數(shù)都減少了, 怎么說都不劃算。所以,干脆直接就再建一座重樓,在兩側(cè)興建比斗姥閣配殿更高的配樓, 以示此處為殺尾。另外,斗姥閣兩側(cè)的過道十分狹窄,只容兩人錯身而過。試想,哪位工匠 會將廟內(nèi)的過道設(shè)計的如此狹窄?這是因為萬歷重修時只是將原先的耳房拆掉,改建寮房,所以,并不似事先設(shè)計好那樣能留出適當(dāng)?shù)目臻g,只能在原有的廟基上改建,故過道如此狹窄 ,實乃不得已而為之,而這卻更加證明了萬歲景命閣為增建,斗姥閣乃原來之后罩樓。
四、廟門朝向東方?;鸬抡婢龔R緊靠后門橋,后門橋本名“萬寧橋”,始建于元代擴修太液池之時。而火德真君廟建于唐,所以,修橋挖池必定影響到火 德真君廟的原始布局。就現(xiàn)在來看,最南端的隆恩殿距水邊不到20米,若像白云觀那樣再在靈官殿前修一道山門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排除原先山門就在現(xiàn)在的隆恩殿南。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元朝擴建太液池時將廟門及鐘鼓樓拆建到如今的位置,不僅留出了河沿兒,也使得大門朝向紫氣之方,還沖著龍脈,可謂一舉三得。
五、廟門內(nèi)外均有牌樓。老北京城過去的牌樓十分的多,而其中一大部分是廟宇的牌樓。較著名的有雍和宮、帝王廟、大高玄殿、東岳廟、白云觀、孔廟、福佑寺等處的牌樓。然而,這些牌樓要么是正對著山門(白云觀),要么就是當(dāng)街(孔廟、帝王廟),要么就三座一組,構(gòu)成最為壯麗的品字型牌樓廣場(大高玄殿、雍和宮、東岳廟)。而火德真君廟則是在山門內(nèi)外(東西)各有一座,究其原因,應(yīng)是元代便有過街牌坊,改建后無法放置,便一于內(nèi),一于外了。抑或有其他的原因,則不可知。
六、廟后有亭。普通廟宇以后樓為最后結(jié)尾,而火德真君廟卻在萬歲景命閣后還有一水亭,可遠觀什剎海,實屬罕見,可惜今已不存。
火德星君
按照傳統(tǒng)的五行來分,火屬赤,居南方,為離。而“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五方各有五帝,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五帝各掌五行,而赤帝為顓頊,其子為祝融,見東漢許慎《五經(jīng)異義》云:“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也,祀以為灶神。”而又有一說,見《左傳·哀公九年》云:“炎帝為火師”。而祝融為炎帝孫,見《山海經(jīng)卷十八·海內(nèi)經(jīng)》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故祝融同于炎帝,同能操火,并為火神,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其祀灶?!痹谶@里,兩說都將祀祝融歸于灶,而灶屬火,故,無論何說,最后都將火神落于祝融。但是,這位祝融到底是何模樣呢?《山海經(jīng)卷六·海外南 經(jīng)》云:“……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在這里,祝融的模樣似乎有些可怕,但是他確能給人以賴以生存的火與光,見《國語·鄭語》云:“祝融亦能明顯天地光明”。可見火神的崇拜,起源于上古對火的崇拜及對五行人性化的信仰。道教產(chǎn)生后,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古老的信仰,產(chǎn)生了更具人性化的五德星君 ,所謂五星,見《梁傳疏》云:“五星者,即東方歲星,南方熒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鎮(zhèn)星是也。”而所謂五德星君,則見《濟度金書》云:“東方木 德重華星君,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 君。是為五德星君也。”
道教的火德星君直接沿用了上古的“祝融為火官”的信仰,我們從乾隆皇帝的御匾上“司南利用”也可看出,這里的火神就是南方之神祝融。不僅如此,就連湖南衡山的主峰也稱之為“祝融峰”,因衡山為南岳,五岳中五行屬南,為火,故取祝融之名以應(yīng)之,至今祝融峰頂上還有一座鐵瓦的祝融廟相當(dāng)著名。由于道教的宣揚,火神的信仰在過去十分流行,因為過去的建筑多為木制,一旦遭回祿(火災(zāi)),其后果不堪設(shè)想。歷史上諸多著名、宏偉的宮殿、寺觀都因 “火”而毀,遠的如阿房宮之災(zāi),近的有隆福寺災(zāi)等等。所以,對火的畏懼,體 現(xiàn)在對火神的崇拜上,前文所述,解放前,只北京城內(nèi),就有大小火神廟十七座。其中,保 存下來的有廠甸火神廟、花市火神廟、國子監(jiān)火神廟、復(fù)興門火神廟(呂祖宮),及本文所述 的火德真君廟。
由于火德真君廟歷史悠久,歷史上的神話與傳說十分豐富。明天啟年間北京發(fā)生了至今仍為謎團的“王恭廠災(zāi)”。據(jù)載:“玄武門火神廟守門內(nèi)臣,聞樂音三疊出自廟中,見有火球滾出騰空而去。眾方屬目,俄東城聲如霹雷,天地昏黑”(《國榷·卷八七》。與此同時,崇文門外花市另一敕建火神廟也有異樣:“時崇文門火神廟,神亦焰焰欲起,勢若下殿出。祝跪而 抱曰:‘外邊天早,不可走動。’神舉足還住而震發(fā)”(《帝京景物略》。又見《明史卷二十九·五行志·火災(zāi)》載:“天啟六年五月壬寅朔,厚載門(今地安門)火神廟紅球滾出。前門城樓角有數(shù)千螢火,并合如車輪?!边@場災(zāi)難造成了20000多人的死傷,及近萬間房屋的倒塌,連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差點被乾清宮掉下的瓦片砸死。在這場災(zāi)難中,地安門的火德真君廟似乎起到了一個本源的性質(zhì),是從這里騰起火球,飛向王恭廠引起爆炸的。所以,民間傳說,這是上天要預(yù)示大明朝將亡。果然,兩年后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盡于煤山。另外,民間還傳說,火德真君廟內(nèi)有一白一紅兩匹泥馬。此二馬若在燈下有影,則京內(nèi)相安無事,若無影,則城內(nèi)必有火災(zāi)。
長期以來,火德真君廟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間風(fēng)俗,其中影響最大的還要數(shù)六月二十二“火祖圣誕”的盛況。過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見,火德真君廟也像其他皇家廟宇一樣,列入了國家祀典。上文所說的天啟皇 帝,就曾下令祭火神,見《明熹宗實錄》載:“天啟元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之神,著為令。”到了民國,住持則要向周圍的大戶人家發(fā)貼子,介時,燒香許愿的人們更是摩肩接踵。但火德真君廟最著名的,還要數(shù)山門外的一個風(fēng)箏攤兒,其所制的“沙燕兒”風(fēng)箏九城聞名。
清代,火神廟雖被擠占了不小的面積,其建筑、神像尚稱完整,有在此長住的道士數(shù)十人,每年舊歷6月22日火德真君誕辰之日均有盛大法會。清帝沿襲明制,命欽差大臣前往致祭。每年舊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在廟內(nèi)祈禱“資度道場”,在廟的山門外焚化巨型法船,此是當(dāng)年京城的一大盛事。
民國期間,火神廟的法事活動,僅是向民間“是方善信人士”撒帖、張榜。今人朱家縉先生在《燕都》撰文《什剎海夢憶錄》說:“我記得當(dāng)時每年六月二十二日,我家照例接到火神廟主的請?zhí)?jù)說這一天是火德真君的誕日,我家并不迷信,但習(xí)慣上所謂‘有以舉之,莫敢廢之’,所以也照例應(yīng)酬?!?/p>
民國后期,火神廟的香火漸微。經(jīng)綢局等一些單位也開進了院內(nèi),甚至風(fēng)箏攤也擺在了牌坊內(nèi)的山門之前。老北京有句俗話:“北城的黑鍋底,南城的大沙燕”,黑鍋底說的是宮式風(fēng)箏的傳人金福忠在地安門火神廟外邊擺風(fēng)箏攤,所以,人們都說黑鍋底是火神廟的名牌風(fēng)箏。
雖然火德真君廟為皇家派道觀,但為正一派廟宇,據(jù)傳張?zhí)鞄熡山鼾埢⑸饺刖┯P見就曾駐蹕該廟,在京內(nèi)還有朝陽門外的東岳廟,和平門內(nèi)的呂祖閣,虎坊橋南的江南城隍廟及前門關(guān)帝廟均為正一派宮觀。既然談及火德真君廟是座道觀,就不能不談?wù)劵鸬抡婢龔R的道士。雖然火德真君廟歷史十分悠久,但在歷史上卻不像白云觀、東岳廟那樣真人開山、高道云集。但到了民國年間,火德真君廟出了一位有名道士田子久,是當(dāng)時火德真君廟的住持,他十分善于交際,社會知名度十分高,號稱當(dāng)時的京城四子之一。
2010年12月12日北京什剎?;鸬抡婢龔R舉行隆重的開光大典,至此火神廟正式劃分到宗教場所,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直屬宮觀,現(xiàn)由正一派道長主持。
火德真君廟地址
北京市西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7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