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古代,特別是自兩晉、南北朝以后,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與東西鄰國都有廣泛交流,給中國古建筑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建筑類型,如石窟寺、佛教塔等。同時,中國建筑也對鄰國的建筑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西元三世紀,源于印度的石窟造像,就由克什米爾、阿富汗一帶的大月氏國傳入中國西部天山南麓的庫車、拜城一帶,而后繼續(xù)東傳。十六國時期,在甘肅敦煌初鑿莫高窟。北魏時又東傳進入黃河流域,陸續(xù)開鑿了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北齊時又開鑿了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以及河北邯鄲的南、北響堂山石窟等。這些石窟到了隋唐繼續(xù)開鑿并向南延伸。佛塔也是傳自印度的一種建筑,中國古代的一些塔形大多由印度移植而來,如喇嘛塔、金剛寶座塔。
隋唐以后,中國古代建筑伴隨著佛教東渡朝鮮、日本而東傳。早期東傳多由朝鮮半島諸國間接傳入。西元六世紀(日本飛鳥時代)就有百濟(今韓國)工匠依中國建筑式樣建造了法興寺(飛鳥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也是此期間建造的中國式寺院。西元八世紀,中國名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并在平城京創(chuàng)建唐招提寺,對后世日本建筑影響甚大。此后到了南宋時期,日本僧人重源從中國福建等地引進了中國式建筑,稱「大佛樣」。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禪宗寺院也傳入。一時間,禪院盛興,被譽為「禪宗樣」。此前后中國古建筑對日本建筑的影響幾達千年。
約在西元七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伊斯蘭教建筑也伴隨傳入。它或由波斯經中國新疆傳入內地,或由海上傳至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地。自唐代以后,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長期留居中國。他們根據其宗教信仰需要興建禮拜場所,這就有了清真寺。如建于唐代的廣州懷圣寺、泉州圣友寺。以后歷宋、元、明、清,在中國西部和沿海地區(qū),興建了眾多的清真寺,特別是元代,僅大都就有清真寺三十五座。這些寺院將阿拉伯、西亞建筑形制與建筑藝術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為中國清真寺,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建筑形式,如禮拜殿、后窯殿、邦克樓(宣禮塔)、墓祠、經堂、講堂等。其平面布局、屋頂式樣、裝修與裝飾,都帶有許多阿拉伯特點與風格,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