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寺位于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超格圖呼熱蘇木所在地,格里沙漠左緣,以古樸、典雅的藏式宗教建筑物為主的寺院,主要以大雄寶殿、觀音殿等經(jīng)殿組成,昭化寺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是阿拉善藏傳佛教八大寺之一(八大寺是延福寺、廣宗寺、福因寺 、昭化寺、承慶寺、宗乘寺、妙華寺、方等寺)?,F(xiàn)有經(jīng)殿、房屋、廟倉等一百一十馀間,注冊僧徒六十馀名。米尼雅格扎拉布皇帝年間,在現(xiàn)昭化寺的地址上,曾有一座熱格蘇木關布的小型廟宇。附近由樓蘭族(云樹法部落)牧民放牧生息,并在此廟宇進行簡單的宗教活動,由朝格圖夫婦看守此地。
阿拉善昭化寺歷史
清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阿拉善王霍如來老爺正式從清廷獲得扎薩克玉印,建旗以後,由那木開巴拉等喇嘛為首的幾名僧人主持這小廟宇里的法事活動,他們與當游牧部落的信徒有著友好往來。
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曾路過此地,并在朝格圖夫婦家做過客,視此地為發(fā)揚佛法的理想地段。在眾多施主的資助下,在此舉行了法事活動。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春,六世達賴喇嘛同十二名從侍人員前往定遠營(現(xiàn)巴彥浩特)晉見阿拉善王阿寶老爺和道格什公主,并獲準在朝格圖夫婦家址上修建寺院。從此六世達賴開始了在阿拉善地區(qū)傳播佛經(jīng)、講經(jīng)說法的艱難歷程。他遵照拉薩寺院的法事規(guī)程,制定了一系列比較完善的法事活動、誦經(jīng)程式,付諸實行。自籌一萬兩白銀讓年僅十三歲的阿旺多爾濟赴藏深造,托他將來帶回大量的經(jīng)文、佛像、法事有具等。阿旺多爾濟不負重望,經(jīng)地十二年刻苦鉆研,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精通經(jīng)文所有論理,返回故鄉(xiāng)。
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協(xié)禮臺吉班茨爾扎布為首的施主上奏阿拉善王阿寶老爺,請求修建寺院,獲得了阿寶的大力支持,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夏季開始破土動工,先建六間大的大雄寶殿,葛根拉布隆三間,廟倉苦干間,初具規(guī)模。隨著經(jīng)殿的建成,成為眾所周知的寺院,命名為「朝格圖呼熱」(藏文為巴拉欽拉布林),意為朝格圖的家園,這是該寺的原名。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阿寶與公主夫人布施一百五十兩白銀以及在班茨爾扎布等施主的大力資助下,大規(guī)模地擴建各經(jīng)殿,此時的大雄寶殿擴建成為雙層二十五間,觀音、輪經(jīng)等諸多經(jīng)殿均擴建為三十六間。隨著寺院的擴建,僧徒的私房也有了增加。當年,秋季赴藏深造十二年之主的阿旺多爾濟返回故鄉(xiāng),所帶來的諸多珍貴的佛像、掛像、法事用具等,擺滿了各經(jīng)殿。從此又命名為「盼德嘉木蘇林」,這是第二個寺名。
次年在該寺舉行了規(guī)模宏大的祝愿法會,迎請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就坐於八獅法座,主持法事五畫夜。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興起了平層十五間的阿格巴經(jīng)殿,命名為「特格沁蒼哈林」。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五月八日,六世達賴喇嘛在承慶寺圓寂,次年將六世肉身移到該寺高爾拉木湖水邊立塔供奉。按阿旺多爾濟的意愿,經(jīng)旗扎薩克的同意,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開始建造廣宗寺(南寺),并將朝格圖呼熱的盼德嘉木蘇林寺全盤搬至現(xiàn)廣宗寺寺址,只留下少數(shù)僧徒看守寺院。這少數(shù)僧徒經(jīng)十幾年的艱辛努力,廣收佛徒,香火重旺,逐步得到了發(fā)展。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在眾多虔誠佛徒的大力資助下,興建了漢式觀音殿,經(jīng)殿周轉(zhuǎn)安置木制輪經(jīng),殿內(nèi)供奉了紅銅鍍金觀音塑像。後來根據(jù)溫都爾葛根的遺言,該寺的席熱喇嘛由廣宗寺派任。
道光二十九年(一九○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清廷理藩院御賜以四種文字書寫的「昭化寺」匾額,從此後席熱喇嘛由本寺派任,當時喇嘛人數(shù)達三百馀名。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將大雄寶殿又擴建成為現(xiàn)有的四十九間,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將原有九間大的藏紅殿擴建為十二間。民國三十七至三十八年間(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間),又將寺院翻修一番,直至「文革」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