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佑安寺(巧爾基廟)

佑安寺,又稱巧爾基廟,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始建于康熙六年( 1667 年),是由清朝皇帝親賜匾額、冊封活佛的寺廟之一??滴跛氖?1704年),在土默特右旗王府(黑城子)東10公里處,清廷撥款修建“佑安寺”。佑安寺摹仿北京金鑾殿、雍和宮和青海等地名寺式樣建造。它是集漢、蒙、藏三個民族建筑風格于一身的殿閣群。面積廣大,建筑宏偉、布局對稱合理,是一所規(guī)模較大的喇嘛廟,佑安寺為綏東第一大廟。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佑安寺(巧爾基廟)  第1張

“綽兒濟”為佑安寺第一代喇嘛的學位稱謂,當?shù)厮追Q“巧爾基”。他的蒙名叫德爾慶巧爾基。綽兒濟是唐古特語,可譯為:“經(jīng)律論兼通者”,意為“法王”,以漢語頗似古唐代三藏大師之號。綽爾濟作為喇嘛學位,史出于明萬歷年間。當時黃教傳播到青海地區(qū),受到土默特蒙古俺達汗的尊奉,并尊格魯派(西藏黃帽派簡稱黃教)領(lǐng)袖索南嘉錯為三世達賴喇嘛。為達到“政教合一”,更進一步統(tǒng)治人民的目的。俺達汗和索南嘉錯對照蒙古封建階層,共同規(guī)定了各級僧徒的政治地位:綽爾濟等于洪臺吉;喇木札木巴、噶卜楚等于臺吉,格隆等于太師和宰桑等等。綽爾濟喇嘛在蒙古中的政治地位僅次于可汗。

佑安寺建筑

佑安寺分東西兩個廟宇群,西廟也叫大廟,東廟稱小廟,相隔約一里。東廟受大青山喇嘛洞藏傳“黃教”的影響,為統(tǒng)一藏式建筑,東廟又稱巴格西(蒙語“老師”的意思)廟,因該廟供奉西藏佛教格魯派(黃帽派)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達賴·班禪的老師)而得名。東廟群占地不足百畝,建廟宇33間,主殿“邁達爾廟”為兩層樓,宗喀巴銅塑像高2.4丈,坐于蓮花臺上,周身用鑄銅片拼集而成,佛重兩噸,塞北古城多倫鑄造,用駝隊運來。整個佛像,高大逼真,金光燦亮。東西壁上掛奉著達賴和班禪的藏畫像。

西廟群占地面積有200余畝,廟宇260多間,寺廟選址布局精巧,建筑嚴謹縝密,文化氛圍莊嚴深邃,蒙古、漢、藏建筑有機地融溶合一。具有象征團結(jié),象征融合的群體建筑。西廟群有主廟叫“都貢廟”為佑安寺的主殿,“都貢”是藏語“講經(jīng)堂”的意思,相當漢佛教的法輪殿,是一幢三層樓的建筑,當?shù)厝朔Q之為“三節(jié)樓”。三層樓總共114間房,底樓平面呈長方形,面闊7間(丈),進深8間(丈),二樓為正方形7間(丈)×7(丈),頂樓為3間(丈)×3間(丈),(其石基高出地面兩米,四周石雕廊沿襯托的殿堂雄偉而莊嚴,相傳奠基時供奉有“舍利”(佛骨)及珍寶,從而令許多廟宇大寺黯然失色。就憑“靈氣”所在。

殿內(nèi)有琢磨得十分精致的44根紅漆圓柱支撐,有四根直徑為2尺的圓柱直通樓頂,整個殿堂寬敞高大。正面供奉著3位佛祖,中是(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兩側(cè)為迦葉(燃燈)佛,彌勒(未來)佛;亦稱“邁達爾”佛。殿東西兩側(cè)有八大金剛和十八羅漢神像。大廳中央為誦經(jīng)場所,地上鋪有藏氈和地毯,兩排經(jīng)桌。殿堂掛滿經(jīng)幡、哈達。寺內(nèi)燈火輝煌,香火濃郁,誦經(jīng)聲朗朗、梆鈴聲叮咚、肅穆森嚴。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佑安寺(巧爾基廟)

二樓為藏經(jīng)樓,藏有北京印刷的金字藏經(jīng),譯成蒙文108函的《甘珠爾經(jīng)》等。1、2層是藏式建筑,二樓前檐正中,豎著5尺余高的黃銅大法輪,兩邊拱圍著兩只黃銅鹿,金光燦燦,以上等風磨銅鑄成,日照之下,金碧輝煌,幾十里外即可映入眼簾,這象征“佛轉(zhuǎn)法輪,路路皆通”之意。3層為脊子式廟宇漢筑結(jié)構(gòu),脊梁上鑲嵌著皇室御贈黃綠色琉璃瓦。頂樓檐下,懸掛著清雍正帝御書“佑安寺”額匾,未署年月。該匾木質(zhì)、藍底、金邊,長約2尺,寬約1·5尺,上面刻有漢文“佑安寺”,滿文“依不更何木日吉古拉吉”廟。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佑安寺(巧爾基廟)  第2張

大門位于主廟都貢殿正南,正門共5間、為青磚灰瓦建筑。大門朱紅色,兩丈高的瑪尼桿(經(jīng)幡桿)左右豎立于門前,旁邊蹲放著兩只大石獅,總體展示著一種法力無邊之境界。

進入大門是一個寬敞的四合院落,正面是天王廟供奉四大天王;增長天王、持國天王、廣日天王、多聞天王。左側(cè)耶乃廟,右側(cè)為東胡拉廟、院中東西建有兩個小閣,內(nèi)置呼日德(銅轉(zhuǎn)輪),在院中緊挨大門的左右兩側(cè),分別建有鐘樓和鼓樓。直徑1米,高1.6米的大鐵香爐,放在天王廟正門前,這里是民眾上香拜佛,獻布施錢的場所。院中央用板石砌成圓形地面,是舉行“查馬”的地方,“查馬”藏語為“跳步踏”,來源于西藏佛教《金剛驅(qū)魔神午》,內(nèi)函“打鬼”“驅(qū)魔”“送鬼”、念“驅(qū)魔經(jīng)”,藏黃教主張僧侶嚴守戒律,以防僧眾犯戒,因而每年要舉行兩次“查馬”活動,農(nóng)歷六月十五日,規(guī)模最大。由33名喇嘛頭戴各種面具,身著奇裝異服,裝扮成各種人,獸,在鼓號聲中翩翩起舞,表演驅(qū)妖降魔,民俗“跳鬼”,意在消災去邪,求神祈雨。12月29日,第二次“跳鬼”1天,意為辭舊迎新,祝一年安寧。

都貢廟(俗稱獨宮廟),前后六七座廟組成內(nèi)院,據(jù)說共有99間半,兌可日若慶廟、德木其格若慶廟、若木楞廟、瑪哈嘎拉廟、那木甲若慶廟,古喜格若慶廟,這些藏式建筑的廟,組成了藏傳“黃教”活動區(qū),稱內(nèi)院,這里高僧頻出,念經(jīng)活動從陰歷正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一年誦經(jīng)8次,念135天,每遇佛學大師講經(jīng),或做大型法事時,正黃旗的13座廟宇,570多名喇嘛來這里聽講誦經(jīng),鼎盛期,包括遷徙喇嘛。常有近千名喇嘛,聚會誦經(jīng)。時遇十月,要舉行隆重的“放飯”儀式。東倉里的“滿靜”大鐵鍋,就派上用場,口徑3米,周長10米多,重2007斤的大鐵鍋,一鍋粥放幾斗米,一次吃幾頭牛的肉粥,大鍋飯大家吃,并要誦經(jīng)祝賀。“滿靜鍋”平時不用,大經(jīng)節(jié)熬茶。寺院內(nèi)設(shè)有多幢蒙古包,鄰近專設(shè)大喇嘛營子,后營子、廟南營子為流動喇嘛住宿。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佑安寺(巧爾基廟)

西廟又分兩個區(qū):即東倉、西倉。三節(jié)樓以東為東倉的譯畜,泛指廟區(qū);一是“扎倉”,指喇嘛們研修講經(jīng)的學習其它知識的場所,泛指學部。根據(jù)喇嘛廟的等級、規(guī)模不同,相京戲寺廟的內(nèi)設(shè)“扎倉”的數(shù)也不同。佑安寺內(nèi)設(shè)1個學部(有部3個學部),即拉木日木扎倉,又稱西倉專為蓄提道學部,是學習研究宗喀巴的主要著作。東閣爾揶倉,以稱東倉,為時輪數(shù)學部。有說巴格西倉還有1個澩部。每倉有1位活佛駐場。

佑安寺歷史

明萬歷30年(公元1602年),索南嘉錯的傳教代理人棟科爾(又號察罕諾們汗),應察哈爾圖門汗邀請,首先來正黃旗之大青山喇嘛洞,傳播黃教,綽爾濟喇嘛德爾慶得到喇嘛洞圣僧老喇嘛棟科爾的教誨最先,綽爾濟喇嘛修得正果最早,于萬歷年中期,用自已的資財和萬家化布施錢,在正黃旗十四蘇木“九龍之口”風水寶地主持建造寺廟,即“綽爾濟廟”,民俗“巧爾基廟”或稱“大廟”。初建時,廟宇較小,以藏傳佛教為主。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佑安寺(巧爾基廟)  第3張

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將反清失敗的察哈爾蒙古部落從遼守義州移遷至張家口、宣化、大同邊外,即今烏蘭察布盟南部和錫盟南部,并編為察哈爾八旗??滴?5年(公元1696年),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當年夏天,康熙皇帝調(diào)集大軍出長城,來到察哈爾正黃旗地,為十四蘇木的草原風光,威寧海子(今澇利海)的秀麗湖色。及巧爾基廟的朗朗誦經(jīng)聲吸引,曾在此屯兵養(yǎng)息,謀劃軍機。并感慨萬千。他曾說,朱氏明朝近200年內(nèi)十幾次修復長城,“亦不見其安”,而今“建一所廟宇”,則“勝養(yǎng)十萬兵”。從此,察哈爾八旗喇嘛教寺廟俱增,喇嘛也相應增加,到民國19年,據(jù)察哈爾省統(tǒng)計,寺廟80座,喇嘛7844人,正黃旗寺廟14座,喇嘛579人,臺吉廟、打拉基廟就是在這一時期擴建的。

雍正初年,巧爾基廟的擴建初見規(guī)模。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巧爾基廟和青?;ブh郭隆寺同時修建峻工,并敬清雍正皇帝賜予廟名。當時察哈爾八旗噶爾丹叛軍已平息,人民已安居樂業(yè),故御賜名“佑安寺”。佑者,保佑、保護之意,安則平安,寓意為保護一方人民平安。雍正元年,青海互助縣郭隆寺僧眾參加青海和碩特蒙古族叛亂,次年為清軍焚毀,該寺初建于明萬歷32年(公元1604年),雍正十年重建,為保佑人們安寧,雍正皇帝改郭隆寺為“佑寧寺”。后人曾為此詩云:“祥云繚繞狼煙盡,干戈化為鐃鈸聲。晨鐘暮鼓漠南北,佑安佑寧河西東”。

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佑安寺(巧爾基廟)

1934年,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佑安寺遭到掠奪,民國38年(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又一次遭破壞。佑安寺已是滿目瘡痍,破敗不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佑安寺曾被確定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和縣政府多次撥款對寺廟進行修繕。1966年9月,“紅衛(wèi)兵”造反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第一代建廟喇嘛銅棺被砸,尸體被焚燒,整個廟宇神像更是無一幸免。1972年,佑安寺主樓也被拆毀,廟碑被破壞(下落不明),經(jīng)卷被焚被搶,除供銷社所占幾間廟宇得以保留外,其余已蕩然無存,變成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