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古建筑——拴住公眾情感記憶

保護好古建筑——拴住公眾情感記憶  第1張

近日報道,到2020年,85%的紫禁城將對觀眾開放。故宮計劃“騰退”約5.1萬平方米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院長單霽翔與750名員工逐步搬到故宮外辦公。故宮古建的騰退開放,讓古建筑保護和利用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眾所周知,古建筑是先人留下的珍貴文化瑰寶,它具有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多方面價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階段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又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建筑與其他文物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壞,將是永遠的遺憾。

保護好古建筑——拴住公眾情感記憶

上個世紀上半葉,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使許多古建筑毀于戰(zhàn)火;8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不少古建筑又在城市化的推進中灰飛煙滅。如今,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又出現(xiàn)了私搭亂建、不合理占用等“老大難”問題??梢哉f,不可移動文物的騰退保護工作,一直是文保工作的“痛點”。

保護好古建筑——拴住公眾情感記憶  第2張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中國古建筑的集大成者,故宮幾次拿自己的“違建”“不合理占用”來“開刀”,不僅彰顯出文物保護工作者應有的責任擔當意識,更是為其他歷史名勝古跡的保護和利用作出榜樣、提供經(jīng)驗。據(jù)媒體報道,在故宮拆除的“違建”中,不乏有年收入上千萬元的商店會所;而對“騰退”遷出的機關單位,故宮也做了大量的溝通協(xié)調工作??梢姡蕦m對古建筑開發(fā)利用中的過度商業(yè)化和部門利益化正在說“不”。

保護好古建筑——拴住公眾情感記憶

山東是孔孟之鄉(xiāng),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古建筑文物資源豐富。在古建筑文物保護中,也面臨著相似的難題:隨著旅游經(jīng)濟升溫和商業(yè)開發(fā)加劇,不少地方的名勝古跡也建起與古建筑不協(xié)調甚至破壞景觀的現(xiàn)代建筑;一些古建筑被占用,單位或個人沒有文物保護意識,不僅造成文物破損,也阻斷了社會與文物之間的聯(lián)系。正因如此,故宮的“拆違”和“騰退”實踐過程,對山東保護古建筑文物有著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保護好古建筑——拴住公眾情感記憶  第3張

實際上,古建筑保護一方面要留存原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去除不符合要求的各類事項,另一方面也要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創(chuàng)新多種方式加以合理保護與科學利用。香港曾推出“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邀請符合資格的非營利機構為屬于政府的古跡建筑提出再利用建議,以社會企業(yè)形式使用建筑,有效發(fā)揮了其歷史價值。青島最為知名的八大關景點則采用“入住者養(yǎng)樓”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被外地不少城市學習。

保護好古建筑——拴住公眾情感記憶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古建筑文物不應是任何單位任何人的“大雜院”“后花園”,而應成為時代印記和文化載體,讓其拴住公眾集體情感記憶。名勝古跡有可能被戰(zhàn)爭、自然災害、年久失修所破壞,也有可能被不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管理不善等行為所摧毀。我們要防止一些歷史文化名勝古跡倒在城市建設的推土機下,也要防止它們的原有風貌被違章建筑蠶食。故宮的“拆違”和“騰退”無疑帶了好頭,應為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