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寺位于湖南省益陽市會龍山麓,棲霞寺始建于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是由印度僧人不如蜜多尊者所建,原名寶泉寺。據(jù)傳明建文帝朱允因?qū)m廷動亂,被叔叔朱棣趕下臺,避難于吳、湘、滇、黔之鄉(xiāng)野,曾隱匿于寶泉寺內(nèi),度過一段艱難的歲月,“黃龍”棲住青龍山,后人重修時,以其曾為帝樓,故改名為棲霞寺。
還有清末年間,太平天國敗亡,英王陳玉成之子陳三元逃難益州,因害怕身份暴露招來殺身之禍,心悸神驚,惶惶不可終日,以至“恍惚于世態(tài)”,萌出家之念。于不惑之年削發(fā)為僧,奉棲霞寺寶年和尚為師,法號遇緣,從此長伴青燈至民國圓寂于寺,葬會龍山麓。
明建文帝是否曾棲住此寺,只有傳說無從考證。但陳玉成之子陳三元在此削發(fā)為僧至圓寂確有此事,據(jù)說早些年還有寺僧尚能指出其墓址和碑石(已作輔階之用),可惜的是其墓早已無存。
棲霞寺殿宇雄偉,結(jié)構(gòu)逸致,除了上述說的外,還有準(zhǔn)提閣、韋馱殿、彌勒殿、環(huán)碧堂、修竹亭、白蓮池、放生池、回廊等,流連于曲徑通幽的古寺和蒼翠蔥蘢的山林間,遠離喧囂塵世,讓人有著一種回歸于清靜致遠、超凡脫俗之感覺。難怪三元在不惑之年能在此長伴青燈,或許建文帝在此隱匿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亦有可能。
棲霞寺前坪,數(shù)棵古樹上系滿了紅黃飄帶,都是香客祈福所致,說明棲霞寺香火旺盛,遠近聞名。寺前坡下,還有許多形狀各異、規(guī)格不一的墓塔,雖然算不上塔林,但數(shù)目之多、又群立在寺前,在南方眾多廟宇中確為少見。
在佛源和尚題的“大光明塔”后的護坡上,不知道是誰用黑油漆寫下十六個大字:“繞塔三圈 所求遂愿禮塔三拜 增福增慧”。此行雖然不是專程祈福,但身處此境,眼見其語,亦根據(jù)提示虔誠繞塔三圈、禮塔三拜。并不求飛黃騰達、也不求腰纏萬貫,只祈求全家大小平平安安、健康快樂就足矣!
1988年至1998年不斷修建,現(xiàn)存大雄寶殿、棲霞閣、觀音殿、玉佛樓、僧房等建筑,玉佛為晉朝古物。寺內(nèi)有碑三塊,珍藏《大藏經(jīng)》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