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廣福寺,位于青州市南郊云門山街道后寺村,座落在劈山東麓,俗呼劈山寺,亦名勝福寺、興福寺,始建于北魏晚期,歷史悠久。青州民謠曰:”先有廣福寺,后有青州府?!彼赜行【湃A山之稱。
廣福寺歷史上最值得稱道的事件是隋文帝敕建舍利塔 法事活動。由《廣弘明集》卷17《舍利感應(yīng)記》和出自寺內(nèi)的《舍利塔下銘》石刻可知,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下令在青州等30個州的30座寺院中同時興建舍利塔,掀起了中國性大規(guī)模崇佛熱潮。這年十月十五日,在文帝敕使大德僧智能、羽騎尉李德諶主持下,青州長史邢祖俊、司馬李信則、錄事參軍丘文安、司功參軍李浩率領(lǐng)僧俗信眾,云集廣福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虔誠地表達了文帝祈愿“一切法界幽顯生靈,……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空,同升妙果”的美好愿望。法事場面隆重盛大,深為時人矚目。
廣福寺能引起隋朝開國皇帝揚堅的重視而有幸分得舍利建塔,一方面說明此寺當時絕非一般性寺院;另一方面,據(jù)《法苑珠林》卷40《舍利篇》載:文帝詔令塔址必須選在“高爽清靜”之處。廣福寺地理環(huán)境正合這一要求,因而被選中。由《重修廣福寺記》碑知,作為這次建塔法事歷史見證的《舍利塔下銘》石刻至遲在明代成化年間即已被人們從地宮中取出。然而,文帝欽賜的佛教圣物——舍利卻在當時不知作何處理,下落不明了。明代以前廣福寺內(nèi)建筑除隋文帝敕建的舍利塔外,均不可考。如所周知,北朝隋時寺院多呈前塔后殿格局,廣福寺主體布局理應(yīng)如此,但因其自身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性。也不排除例外的可能。該寺在歷史上曾多次重修,尤以明天順、成化年間住持瑛翠庵重修力度為大。這次修建的如來殿是寺中最主要建筑物,“高爽宏麗,重檐疊拱”,殿內(nèi)“塑主如來寶相,環(huán)以十八大阿羅漢,其后為觀音大士,涌現(xiàn)云海間”。如來佛、十八羅漢均系塑像,云海中的觀世音菩薩則是壁畫形式。此外還建造有天王殿、方丈室、僧堂、鐘樓、東西兩廊廡、齋庖房等等。作為寺院的基本設(shè)施,可說是一應(yīng)俱全了。邢寬在《重修廣福寺記》碑中禁不住稱贊道:“誠一郡蘭若之甲者也!”可知廣福寺在明代已有青州首剎的地位。
廣福寺東、西各有一處石塔林。東塔林即《重修廣福寺記》碑所載“普同之塔”,今存石塔6座,塔基4處;西塔林存石塔4座。在兩塔林中分別見有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青州僧綱司副都綱聞絕學和尚、正德九年(1514年)興古峰和尚和嘉靖三年(1524年)果香林和尚三件塔銘。東塔林內(nèi)有一座修建時代不遲于北宋的地宮,地宮分為前、后兩室,門楣上浮雕著金翅鳥和普賢菩薩像。東塔林山崖下開鑿兩間平面方形石室,內(nèi)有禪床。兩石室外崖面上,鑿有密布成行的小方龕。中國著名佛教考古專家溫玉成先生推測,這兩間石室是北朝遺留的禪堂,室外小方龕則是寺院存放僧人骨灰之所。另外,廣福寺南山崖上還有一處隋唐小型石窟,惜造像業(yè)已殘毀。頗值一提的是,《重修廣福寺記》碑陰刻有該寺歷代開山高僧法名,字跡雖近摩滅,但仍可辨識若干,這為研究廣福寺僧人傳承情況提供了珍貴歷史信息。
天下名山僧占多!廣福寺與其附近的駝山寺、大云寺共同組成了青州城南山區(qū)大型佛教寺院聚落群,乃古代青州佛教文化的繁興地域。這里不僅是青州佛教信徒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官宦士夫與尋常百姓流連忘返的游覽勝地。
《青州舍利塔下銘》,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立,隸書,十二行,行十二字,銘額十二字,左有題名二列,列四行。原在山東益都廣福寺。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此銘隸書系承受北齊隸法傳統(tǒng),筆劃多有楷意,用筆頓挫,頗具姿致。隋代隸書多屬北朝隸書風格,與漢隸異趣,封唐隸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