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世界由地理、地質(zhì)、氣候、社會、宗教、歷史六大要素組成。前三者是自然條件,后三者屬于人類活動。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材料主要是土木工程,其次是磚石。
1、不同的氣候和不同的材料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部,東低西高,從東南向西北呈階梯狀增長趨勢。中國的氣候包括四個氣候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
(中國氣候類型分布)
根據(jù)文獻記載和氣象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的研究,當時中國北方河西走廊的植被生存狀況良好,有效抵御了西北部的寒流和風沙,完好地保持了黃河中下游的水土,土壤豐富柔軟,含有石灰,不易坍塌。
因此,黃河中游的自然條件是,在干燥寒冷的氣候下,土壤自然成為最常用的建筑材料。長江流域及其南部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暖潮濕,森林植被茂密,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2、巢居和穴居的發(fā)展
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掘,中國原始祖先有兩種主要方式:巢穴和穴位。正如建筑考古學家楊宏勛在《中國早期建筑發(fā)展》一文中所指出的,起源意義上的中國原始建筑原型是“穴位發(fā)展序列和巢位發(fā)展序列”。
巢穴發(fā)展序列積累的木結(jié)構技術經(jīng)驗和以土木工程為主要材料的建筑模式,已成為我國木結(jié)構建筑的兩個主要技術淵源。
從河姆渡文化遺跡的挖掘可以看出,中國長江中下游原始先民的巢居模式經(jīng)歷了單株樹巢-多株樹巢-干闌巢-穿斗式地面房屋的幾個發(fā)展階段。
《韓非子》:“有圣人出來,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泵献樱骸跋抡邽槌玻险邽闋I窯。”是原巢的歷史記載。
對半坡遺址發(fā)掘的13個聚落群的研究,可以梳理出一個非常緩慢和復雜的演變過程,即自然洞穴-橫穴-半橫穴-豎穴-半地穴-原始地面房屋。
(穴居的發(fā)展)
《論語》:“前先王沒有宮殿,冬則居營窟,夏則居齋”。墨子辭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始穴居的歷史記載是:“古人未知為宮殿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薄?/p>
3、巢穴和穴居的建設方法
南方炎熱潮濕,采用木質(zhì)干欄將房屋架在空中,既能通風祛暑,又能避免潮濕;北方寒冷干燥,很少有水的危險。土石窟的使用有助于冬暖夏涼。
同時,南方多木,北方多土,都可以當?shù)厝〔摹?/p>
①建筑巢穴的方法
上面提到的“夏則居巢”一詞,在《孔子家語問禮》中注明“有木謂,在樹上稱巢”,在這里稱巢為兩種建筑。
(河姆渡遺址現(xiàn)場)
巢顯然是對鳥類和鳥類樹木生活方式的模仿。在缺乏理想的天然樹木的情況下,祖先們采用在地上埋土樁的方法來取代天然樹木來支撐巢的底座,這演變成后代所說的柵欄,即干柵欄。
從結(jié)構上看,底層架空采用木樁,上層建木屋;從使用功能上看,架空的底層牲畜養(yǎng)家,日常生活在地板上。
②穴居建設方法
通過對半坡遺址的勘察、研究、分析和推斷,其施工方法是在地面上挖掘50厘米至80厘米深的穴位,然后用木樁密封在穴位墻周圍,最后覆蓋上端的人字形屋頂。
為了御寒、擋風、遮雨,樁間用枝葉和藤蔓編成墻體;在墻體和頂蓋上涂上草合泥。
(半坡遺址現(xiàn)場)
從以上可以推斷,穴位周圍的木樁實際上是后代地面建筑柱的原型;頂蓋的出現(xiàn)是后代地面建筑門、窗、煙囪的原型;也是后代建筑屋頂?shù)脑汀?/p>
穴居頂蓋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中國古代建筑以土木工程為主要物質(zhì)主體的真正開始,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利用植物(包括樹干、枝葉、藤蔓等)的材料進行穴居建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總結(jié)
我們簡單比較了原有的巢穴和穴居,從兩者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很明顯。原有的巢穴始于木材(植物)作為主要材料,并在從干欄巢穴到斗式地面房屋的發(fā)展過程中添加了(泥漿)土壤。
原始穴居從純(泥)土開始,木(植物)逐漸被添加到從整個穴居發(fā)展成地面房屋的過程中。
因此,以土木工程為主要物質(zhì)主體是兩者的共同特征,其深層次的社會基因是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nóng)立國為基礎的國家。
(河姆渡遺址復原圖)
一般來說,土木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就其承載能力而言。如果我們關注整個建筑,材料使用的基本原則是“一切”。所謂“五材并用”。除土墻木柱外,建筑物內(nèi)還有磚基、石基、陶瓷磚、銅件等。
就結(jié)構而言,中國古代建筑中使用的兩種主要材料一直是土壤和木材。兩者具有一北一南的地域色彩,在結(jié)構中的比例和作用逐漸融合,反映了中國北方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具體增長。
從穴居、巢居到干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演變,臺榭(臺為夯土,榭為木結(jié)構);從單體生長到庭院組合,僅就材料而言,雖然兩者的作用時有交替,但從未超出土壤和木材的范圍。
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偶爾使用磚石結(jié)構,或地下陵墓或供奉的寺廟塔,或交通橋梁。
人們的日常生活一直處于“活力”的土木工程中。中國古代建筑以土木工程為主要材料,最初是符合環(huán)境的自然選擇,后來成為公眾共同持有的文化堅持。
(河姆渡干欄式建筑仿建)
張華的《博物志》云:“(地以)石為骨,四川為脈,草木為毛,土為肉?!蓖寥篮椭参锒己茌p,很容易歸因。它們是兩種最具生態(tài)意義的材料。
土木工程是崇尚天人合一、追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中華民族最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