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是潮州歷史文化的象征

1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潮州。廣濟橋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建于南宋,橫跨韓江兩岸,風格獨特,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閉橋。習近平沿著橋走,觀察橋亭和浮橋,俯瞰韓江兩岸風貌,了解橋梁的歷史文化特色,聽取廣濟橋修復保護的介紹。習近平強調,廣濟橋歷史上經過幾次重建和修復,體現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匠心和智慧,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珍惜和保護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能進行過度修復、過度開發(fā),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要做好韓江流域綜合治理,讓韓江秀水長清。”

廣濟橋是潮州歷史文化的象征


這篇文章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新華社的新聞報道。由于總書記的訪問,這座著名的廣濟橋再次為世界所知。



因橋而勝


潮水不到橋,浪費走路。到達潮州不到廣濟橋是一個很大的遺憾。湘江春曉水一路,十八梭船鎖著畫橋。激石雪飛梁上冒出來,海門潮響起。鴉洲升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清柳條。長虹三月好,浮茶幾乎上天。清乾隆進士鄭蘭枝在《潮州八景》詩中描繪了潮州廣濟橋美景的動人詩句,至今流傳至今。


廣濟橋建于800多年前,是南宋時期潮州名橋。位于潮州東門外,橫跨韓江兩岸,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閉橋,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同名。每個橋墩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前后延續(xù)了300多年,從宋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格局,前后延續(xù)了300多年。廣濟橋建造匯人之智,聚人之力,合人之財,謀人之福。廣濟百粵之民是廣濟橋名的由來。


因橋而便


廣濟橋機動可變的橋體,方便人,有利于商業(yè)。在大型船只通過的情況下,水面上的浮船有序地讓出了水道。大船通過后,再合龍連接成一座浮橋。歷史記載:廣濟橋,俗稱湘子橋,由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chuàng)建,初為浮橋,由86艘巨船組成。淳熙元年(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走,太守常偉重建,創(chuàng)杰閣在西岸開始建造西岸橋墩。紹熙五年(1194年)持續(xù)了54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建,建造了10個橋墩。其中,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guī)模最大、功績最大而改名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筑“蓋秀亭”,并稱東橋為“濟川橋”。隨后,太守陳宏規(guī)、林古、林會相繼增建。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12年,修建了13座橋墩。東西橋建成后,中間仍與浮舟相連,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guī)??涨暗摹暗匦蕖?,竣工后“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并于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了一墩,減浮船6艘,成為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鑄兩頭牛,分為西橋第8墩和東橋第12墩,旨在鎮(zhèn)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東墩牛落入河中。所以有民謠:潮州湘橋風流不錯,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24樣,兩只牛一只溜。”


廣濟橋是潮州歷史文化的象征


廣濟橋是潮州歷史文化的象征

因橋而富


廣濟橋由18艘梭船機動連接。不僅可以通過巨型船只,還可以通過洪水洪峰。廣濟橋建成,使當地貿易繁榮。橋上橋亭逐漸從24個增加到30個。茶館里有很多餐館,包括唱歌、算命、擔菜、擔魚和肉販賣,以及玩猴子和俯瞰欄目的猴子……不一而足。一里長橋一里市,如《清明上河圖》活畫,刻在潮州木雕《湘子橋圖》中。由于建橋智慧廣,人力廣,民心相通,民居而安。當地生產繁榮,文化繁榮。潮州自古繁華舒適。黃發(fā)垂偏東一角,碧海仙山,另有天堂的味道。


廣濟橋位于韓江中游,是廣東東部到福建、江西的唯一途徑。韓江也是粵東交通的動脈,在古代與泉州和廣州交流。一旦建成,廣濟橋就成為貨物配送和運輸的重要樞紐。貿易頻繁,經濟繁榮,市場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廣濟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多,熱鬧非凡,有到湘橋問湘橋的故事。陸地與水因橋相親,帶來水陸文化的交流。


因橋而堅


潮州工匠克服了許多困難,在湍急的韓江水中修建了廣濟橋。經過300年的風、霜、雨、雪,他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從東西兩岸向江心推進。歷代潮州人煞費苦心,連續(xù)幾年甚至幾十年增加了一座橋墩。用這樣的智慧和努力建造的廣濟橋,也體現了潮州人不屈不撓的性格。歷史上的廣濟橋也歷盡磨難,或遭受雷擊,或長時間被浪嚙沙蝕。屢敗屢建,屢建屢成。橋與人百折不撓,奮發(fā)有為。潮州人逢山開道,遇水架橋的精神貫穿長虹,為廣濟橋注入靈魂。潮州人的豪情與廣濟橋的剛柔并濟融為一體,相互見證。廣濟橋已成為潮州人的文化圖騰,是連接古代先賢自強不息精神和后人品格的豐碑,是古代農耕生活與現代科技文明融為一體的紐帶,是潮州現代文化的新地標。

廣濟橋是潮州歷史文化的象征



因橋而巧


廣濟橋在中國乃至世界造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三個獨特征。橋由東西兩段的24座橋墩與中間的18艘梭船相連,浮橋可開合,結構奇特。集梁橋、拱橋、浮橋于一體,成為我國橋梁史上的孤獨例子;二十四樓24個平臺,在橋墩上建造了24個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亭臺樓閣、重戰(zhàn)聯閣、濟美聯芳;一里長橋一里市,廣濟橋對河流的自由開合,方便當地人民和大型船舶、洪峰自由通行。船舶逆韓江而上,直達內陸各地,使廣濟橋乃至潮州成為重要的商業(yè)樞紐,奠定了今天潮州的商業(yè)格局。


廣濟橋是潮州歷史文化的象征

因橋而靈


這個充滿魔力和建筑的神話傳說,為潮州增添了靈動的趣味。由于橋梁建設困難,在古代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橋梁比人們想象的要困難。潮州民間流傳著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幫助人力一畢其功。據說文起八代衰的韓愈被貶潮州,常登東山門,即今天的筆架山游玩。韓愈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侄孫韓湘子與廣濟和尚搭橋。韓湘子造東橋,請八仙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變成黑豬,一路來,但最后一群豬剛到鳳南,給一個孕婦看,奇怪:石頭怎么能走路!一句話泄露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上了,所以韓湘子負責東面的最后幾墩沒有修好。廣濟和尚在西南建了一座橋,并請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石,把石頭點成一群烏羊,一路來。但是當最后一群烏羊到了半路,遇到了當地的一個惡霸地主,想抓住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里來的羊?。★@然是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的羊,就趕到你的田里吧!地主把羊趕到自己的田里,卻變成了烏石山,壓倒了地主的良田。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因此,最后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到達,中間的橋無法修復。怎么辦?天又亮了。八仙中何仙姑不得不把蓮花瓣扔進河心,變成18艘梭船;廣濟和尚一看到,立即扔下禪杖,變成一根大藤,把18艘大船綁起來,變成一座浮橋。為了紀念仙佛共同建橋的功績,人們稱這座橋為湘子橋和廣濟橋。


廣濟橋是潮州歷史文化的象征


因橋而美


廣濟橋上有對聯三峰橋搖空,一塔云筆。黑底金字匾額至今懸掛在24座橋亭上,上面寫著凌霄、冰壺、小蓬萊、青……,展現四時光影變幻,萬般美景疊出盛況。潮州暮春三月,桃花洪水,韓江水漲,河面擴大。十八梭船的漲落隨著潮水的起伏與橋東西墩相連,宛如湘橋春漲的美麗畫卷,長龍臥波生動。展望廣濟橋上的韓江,卻看到了韓水的上游,小船隨波逐流;中游東岸筆峰翠綠,晴朗;下游鳳凰山桃花盛開,風景迷人,如詩入畫。


因橋思變


隨著歷史的變遷,廣濟橋幾經修建。1958年,全橋加固修復,18艘梭船被拆除,改造成三孔鋼桁架和兩座高樁承臺橋。1976年再次擴建成現狀。廣濟橋于1988年3月被國務院宣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潮州市政府對廣濟橋進行了全面修繕,潮州僑鄉(xiāng)華人慷慨解囊,使廣濟橋恢復了原貌。如今,廣濟橋與時俱進,已成為粵東旅游的一大文化旅游品牌。


韓山依依,韓江脈。文韻濃郁,廣濟永存。廣濟橋精神氣度一脈相承,融入嶺南文化精髓,滋養(yǎng)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積淀深厚,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