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宮坤道院又名“周太爺廟”。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花木鎮(zhèn)高科西路2119號。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本為周太仆祠,俗稱周太爺廟。祠祀治水有功、以身殉職的松江知府(追贈太仆寺少卿)周中鋐。1989年修復(fù)后,改建為“三元宮坤道院”。1990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傳說為周中鋐殉難日),正式對外開放,是上海地區(qū)唯一的坤道院,也是上海地區(qū)唯一的全真派坤道院。
三元宮現(xiàn)主供神為三官大帝與周太爺,還供奉有文昌帝君、關(guān)圣帝君、斗姆元君、慈航道人、東海龍王、財神以及王靈官、劉猛將、城隍、土地等18尊神像。三官大帝,乃主宰人間禍福之大神。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顯赫,靈福無量。
三元宮坤道院建筑布局
三元宮坤道院占地面積為2畝,建筑面積在1440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東西對稱布局,前為山門鐘鼓樓,中為大殿,兩廂二層偏殿,后為生活用房。系統(tǒng)為土木結(jié)構(gòu),紫檀拱門,立體磚雕,祥云蝙蝠花簾,滿天星鏤空古式門窗,斗拱福祿壽禧花板,飛檐小青瓦屋面,紅墻黛瓦,四角風鈴,古色古香,莊重輝煌,充分體現(xiàn)了江南道觀風貌。
三元宮的第一道門就是按照周易的提示,開在巽方,即東南方,象征著生命之風、生長之風由東南而起。門柱上刻有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黃信陽書寫的對聯(lián)“發(fā)簪一根拿得起才放得下,道關(guān)兩扇看不破便打不開”,將道院的性質(zhì)告訴給一切有緣人。步至山門,在正門上面顯眼的地方有塊不被游客注意的磚雕,述說黃帝問道的故事。山門是南非紫檀木的,重兩噸,建筑商說,這扇門的價值不僅僅在材料,更主要是通過名貴材料的選擇,突出道教的神圣意義。
進得山門,是一條寬敞的“人”字道直通三官大殿,意寓“欲求仙道先走好人道”。走在“人”字道上只能想自己是個普通人,一步一個腳印踐行人道才能有助于修成仙道。三官大殿的門檻是南非紫檀木的,不用包銅,高33公分,象征著道教的三十三天仙境,跨過門檻就是由方內(nèi)進入方外,是仙境了。在大殿里一睹三官大帝容顏,敬神禮神,各各隨緣。
三元宮坤道院歷史
三元宮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初建時為周中鋐祠,始稱周太仆祠,俗稱周太爺廟,祠祀康熙、雍正年間因治水有功終以身殉職的松江知府周中鋐,后當朝皇帝追贈其為太仆寺少卿。這也符合道教“有功于民則祀之”的傳統(tǒng)思想。
據(jù)道光元年(1821年)舊碑記載:“爰新祠三椽,復(fù)增旁屋三楹?!笨梢娢羧罩?guī)模。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重修,祠屋有兩大進,正殿高大宏偉。后屢有興廢,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大殿改作他用,1958年至1978年,停止開放。
至民國38年,周中鋐祠大殿改作他用。1989年底,上海市道教協(xié)會主持整修,改建周中鋐祠為三元宮坤道院,并在三元宮旁購置二層樓房1座,作為道院中道眾起居丹房。
1990年4月24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周中鋐殉職紀念日,三元宮舉行開光儀式,正式對外開放。
2004年,為配合浦東新區(qū)開發(fā),三元宮異地重建。2006年1月8日修建竣工。
2007年6月5日,三元宮舉行了隆重的神像開光暨監(jiān)院升座慶典,中國道教協(xié)會、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wù)委員會、上海市道教協(xié)會等相關(guān)人士均出席此次盛會。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又稱三元大帝,為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稱,是道教最早奉祀的神靈?!稓v代神仙通鑒》上說三官是元始天尊從口里吐出來的3個兒子,本來是三元真氣,敕封為三官大帝。元始天尊讓他們降于人間,官天下而無私,這就是堯、舜、禹3位傳說人物。南北朝時又將三官與三元結(jié)合,說正月十五這一天上元宮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要到人間來視察,校定罪福;七月十五中元宮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要到人間校戒罪福;十月十五下元宮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在這一天要到人間校戒罪福。
三元宮坤道院地址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科西路2119號